CNML格式】 【 】 【打 印】 
徐博東:文教交流是影響兩岸關係的核心因素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3-18 09:30:51  


徐博東:在海峽兩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當前,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勢頭正猛,兩岸同胞大交流、大合作的局面已然形成,可謂方興未艾、勢不可擋!
  中評社北京3月18日電/由饒穎奇先生率領的“2012台灣民意代表交流參訪團”,昨日在全國政協禮堂與部份在京的現任、前任全國政協委員、專家學者召開“兩岸民間文化交流座談會”。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徐博東教授應邀出席了座談會,並在會上作了主題發言。現將其發言稿刊載如下:

  早春的北京,冰雪消融,迎春花、桃花即將盛開。值此萬物復甦的季節,來自海峽兩岸的有識之士,歡集一堂,共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大計,格外令人振奮!

  首先,我要對遠道而來的由饒穎奇先生率領的台灣代表團全體成員表示熱烈歡迎!饒穎奇先生“退而不休”,多年來不顧七十多歲高齡,風塵僕僕奔波於海峽兩岸、大江南北,致力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令人感佩!

  其次,要感謝主辦單位的邀請,讓我有機會出席今天的盛會,聆聽各位的高見,並很榮幸的安排我作大會發言,向各位討教。我的發言題目是:《建立兩岸文教交流合作機制,實現兩岸文教交流正常化、制度化》。

  2008年12月31日,胡錦濤總書記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30周年座談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全面系統地闡述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構想,提出了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六點意見。其中第三點意見,專門就“弘揚中華文化,加強精神紐帶”進行了深刻的論述,號召兩岸同胞共同繼承和弘揚中華文化優秀傳統,以凝聚民族意識和共同意志,形成共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並倡導協商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協議,推動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邁上範圍更廣、層次更高的新台階。這是大陸方面謀求與台灣方面共同推動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的基本思路。

  去年7月11日,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在湖南長沙召開的“第五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開幕式上發表講話,更進一步指出:“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孕育著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創造力。文化與教育相伴而生,相隨而長,文化給教育以社會價值,教育給文化以生機活力。縱觀古今中外,文化的光大昌明莫不始於交流、基於教育。”並且說:“兩岸文化事業的進步需要交流,兩岸關係發展需要來自文教交流的動力,更需要強有力的文化認同、民族認同的支撐。開展兩岸文化教育事業交流合作,對推動兩岸關係發展具有基礎性、全局性、長遠性的重要作用。”賈慶林主席的講話,精辟地論述了文化與教育的重要性、相互關聯性以及推動兩岸文教交流合作的重大戰略性意義。
 
  我們高興地看到,在共同推動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這一重要議題上,國、共兩黨高層和海峽兩岸各界同胞有著高度的共識。就在長沙舉行的這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上,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先生在開幕式上致辭時也說:“當我們重新審視兩岸關係的未來時,我們意識到兩岸關係是否能持續且長遠地發展,是否能在不遠的未來產生實質性的更大突破,文化平台上的溝通、往來與融合是問題解答的一個關鍵所在。”在與會的海峽兩岸各界有識之士的共同努力下,這屆“論壇”通過了題為《增進中華文化認同、中華民族認同,建設好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促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建議”。這一歷史性文件共提出六個方面29條建議,凝聚了兩岸同胞的共同認知與熱切期盼。

  回顧歷史,海峽兩岸的文教交流與合作其實早已開始,並且已經形成了相當規模。根據大陸方面的不完全統計,自1991年至2008年底,僅大陸方面應邀赴台的文化交流項目就達4500多項、44000多人次。截至2008年底,大陸298所高校與台灣108所高校簽署了校際交流與合作協議,約有2萬名台灣學生來大陸就讀。而同一時期,據台灣方面的粗略統計,兩岸文化交流範圍遍及文學、美術、音樂、戲劇、舞蹈、曲藝、雜技、文物、民俗、藝術教育和博物館等各個領域,交流項目多達5000多個、50000多人次。在文化產業方面,一大批傑出的台灣業者和藝人(如流行歌手),各自以獨特的方式在大陸的文化市場上深耕,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僅2008年在廈門舉辦的“第一屆兩岸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交易金額就多達58億人民幣,成功地達成了搭建兩岸文化產業合作平台、共創雙贏的目的。總之,近二十年來,兩岸文教交流與合作從無到有,從單向發展到雙向,形式多種多樣,內容豐富多彩,規模日益擴大,領域不斷拓寬,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喜人景象!

  兩岸文化教育交流與合作的蓬勃發展,有效地促進了中華文化在海峽兩岸的傳承與創新,對緩和兩岸關係,增進兩岸同胞的理解和感情,特別是對兩岸青少年之間的心靈溝通,發揮了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我們也不必諱言,由於海峽兩岸的長期阻隔,特別是近十多年來島內某些政治勢力出於其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不遺餘力地推行以“文化台獨”為基本內容的所謂“去中國化”運動,嚴重污染了台灣社會,搞亂了部份台灣民眾的國族認同,兩岸同胞之間至今仍存在著許多的誤解和隔閡。而現實情況是,關乎文化認同與民族認同的兩岸文教交流與合作,相對於兩岸經貿交流與合作來說,已經明顯地滯後。有關專家指出,當前兩岸文教交流與合作的“滯後”,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政策措施的不對等。多年來大陸方面採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積極鼓勵和推動兩岸文教交流與合作;而台灣方面,雖然自兩年前國民黨重新執政以來,積極推行兩岸開放政策,但由於島內政治因素的干擾,李、扁執政時期沿襲下來的大量限制兩岸文教交流的政策和措施,還有待進一步的檢討和調整。
 
  二是交流規模的不對稱。統計資料顯示,大陸赴台文教交流的次數和項目,要遠多於台灣來大陸的次數和項目。
 
  三是交流領域的不平衡。統計資料同樣顯示,兩岸文學藝術領域的交流,要遠多於其他領域的交流。特別是兩岸教育領域的交流,基本上還處在准單向交流的不正常狀態。
 
  四是尚未建立合作機制。相對於《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正在密鑼緊鼓地加緊協商談判,並預定於今年五、六月間正式簽署;而有關兩岸文教交流合作協議的協商談判,目前尚處在研究、探討的階段。

  總之,兩岸文教交流與合作雖然已經取得了很大進展,但除了少數領域,應該說大多數領域目前還遠沒有實現常態化,更談不上制度化。

  在海峽兩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當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勢頭正猛,兩岸同胞大交流、大合作的局面已然形成,可謂方興未艾、勢不可擋!毫無疑問,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兩岸同胞大交流大合作的進程中,作為“經濟基礎”的經貿交流與合作,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然而,文教交流與合作是影響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核心因素”,顯然更加重要。因此,全面推進和深化兩岸文教交流與合作,不僅是兩岸同胞的共同願望,更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不斷向縱深邁進的迫切需要。而協商簽署兩岸文教交流合作協議,建立兩岸文教交流合作機制,則是推動實現兩岸文教交流合作正常化和制度化的重中之重。

  賈慶林主席在“第五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開幕式上的講話中指出:“建立這樣的機制,要考慮到兩岸的實際情況,立足於兩岸現實,既要適合台灣,又要適合大陸;既要面向兩岸同胞、面向中華民族未來,又要面向世界。建立這樣的機制,主要是訂立制度規範和搭建穩固平台,商討交流合作的重大問題,協調兩岸雙方之間的相關政策,以利於發揮各自優勢、整合各種資源,實現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制度化、規範化、長期化。建立這樣的機制,需要確立正確、長遠的發展目標,規劃切實可行的推進步驟。當前,兩岸雙方可以組織人員先就商簽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協議進行研究和規劃,就其具體內容、形式、步驟等問題提出建設性意見。如時機成熟,可將商簽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協議納入協商議題。”賈慶林主席的上述意見,為兩岸商簽文化教育交流協議指明了正確方向,提出了具體、務實和切實可行的步驟。

  兩岸關係的全面改善與發展,已經為拓展和深化兩岸文教交流與合作營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環境和條件,這是十分難得的機遇!我們務必要緊緊抓住這一機遇,大力加強兩岸文教交流與合作,逐步消除“文化台獨”在島內的惡劣影響,以增進兩岸同胞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的認同,攜手建設好兩岸中國人的共同家園,持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促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為此,本人願借此次盛會的機會,呼籲海峽兩岸各界有識之士、社會賢達,積極認真探討加強兩岸文教交流合作的相關事宜,以期進一步達成共識,敦促兩岸當局盡快著手推動商簽兩岸文教交流合作協議,建立兩岸文教交流合作機制,早日實現兩岸文教交流合作的正常化和制度化,不斷譜寫兩岸文教交流合作的新篇章!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