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曾把中國歷史分為三個階段:從黃帝到秦統一,為上世史,稱作“中國之中國”;秦統一至乾隆末年,為中世史,稱作“亞洲之中國”;乾隆末年至晚清,為近世史,稱作“世界之中國”。任公先生是一家之言,這裡我是借用他提出的“中國之中國”、“亞洲之中國”、“世界之中國”三個概念。
沒有疑問,當代中國已經是“世界之中國”。現在的情況是,“世界的中國”正在走向世界。中國當代社會最凸顯的特點,是處於轉型期,包括傳統向現代轉型,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自我的運行機制向與國際接軌轉型,長期貧困的國家向小康社會轉型等等。
轉型期就是過渡期,是未完成式,一切都處於建構的過程中,是“人在旅途”。許許多多問題的症結就在這裡。因此也有人說,“現代化是陷阱”。問題是,在當今世界,即使是“陷阱”,如果這個“陷阱”是中國走向現代化不可繞行的,我們也無以辭避。現代化是我們多少代人的夢想,實現夢想需要付出代價。正如199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墨西哥詩人帕斯(OctavioPaz)所說,發展中國家是“命定地現代化”(condem ned tom odernization )。當然我們是現代化的後發國家,許多先發國家的經驗和教訓,可以成為我們“攻玉”的“他山之石”,後發的好處是可以少走一些彎路。
中國走向現代化之路,是一個艱難的旅程,中間一再被打斷。晚清政府從1860年至1890年三十年的早期現代化嘗試,由於1894至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被打斷了。民國政府初見成效的現代化努力,由於1937年的日本全面侵華戰爭,再一次被打斷。我們改革開放以來的現代化進程,已經三十年了,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但仍然是在現代化的進程之中。鑒於百年以來的痛苦經驗,中國人不能不有所警惕,從領導者到普通民眾,都需要格外小心,要盡一切努力,不能讓這一次現代化進程再次被打斷,無論是出於自己的原因(比如沒有做到“一心一意”和“不動搖”等等)還是由於他者的原因。
我們不能否認現代化的多元模式的可能。歷史上的現代化模式,最早是歐洲的模式,後來是北美模式,而以北美模式對世界的輻射力最大。但這兩個模式,基本上是一致的,至少同多於異。再後來亞洲的現代化浪潮興起了,實際上日本模式、韓國模式、新加坡模式,已經和西方有所不同。不用說,中國作為獨立的“文明體國家”,其現代化模式一定更帶有自己的特點。已經走過的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經驗證明,我們走的是一條既不同於美國,也不同於歐洲,又不同於日本的現代化道路。但我必須強調,我們的現代化是“人在旅途”,是未完成式。對我們三十年來所取得的成就,包括經驗和教訓,世界上都很注意。
當然,現代性的一些最基本的指標,無論東方還是西方,都應該是共指的,不同的是現代性的文化形式,否則人類便無法互相了解,實現跨文化溝通。
當代中國是一個日新月異的中國,走向富強,走向現代化。這是一個艱難的旅程,中間一再被打斷。中國作為獨立的“文明體國家”,其現代化模式一定更帶有自己的特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