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畫兩岸相隔
時代變遷,幾經輾轉,《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真跡在清宮里靜靜安放了187年。直到1933年,日軍攻占了山海關。故宮博物院決定將館藏精品轉移,以避戰火浩劫。自此之後的15年中,《富春山居圖》與近百萬件故宮文物一起,歷盡艱辛坎坷,行程數萬公里,由北京經南京輾轉運抵四川、貴州,至抗戰結束後,陸續運回南京。又於1948年底,被運至台灣。
那麼,它的小段《剩山圖》,是怎麼來到浙江博物館的?
吳家後人重新裝裱後的《剩山圖》,1669年被清初大收藏家王廷賓購得。此後輾轉於各藏家之手,戰火硝煙中,長期湮沒無聞。再次面世,已是250多年後的1938年。
1938年秋,吳湖帆臥病於上海家中。一天,汲古閣老板曹友卿前來看望他,隨身帶了剛購買到的一張破舊的《剩山圖》請他鑒賞。吳湖帆捧畫賞識良久,從畫風、筆意、火燒痕跡等處反覆研究,斷定這就是黃公望的傳世名作《富春山居圖》的前一部分,不由得脫口而出:“亂世出奇跡,真沒想到三百年後又能見到大痴道人的火中之寶。”曹友卿一聽,知是至寶,不肯轉手了。幾番交涉,吳湖帆拿出家中珍藏的商周古銅器,將這個殘卷換了下來。說來稀奇,吳湖帆近一個月的大病,就此霍然痊愈了。
吳湖帆發現,換下的只是殘卷中的殘卷,題跋也沒有了。後來,由曹友卿再向原賣主尋索,終於在廢紙簍中找到,恢復了原貌。自此,《剩山圖》歸入吳湖帆的“梅景書屋”,他自稱“大痴富春山圖一角人家”。
解放後,著名書法家沙孟海在浙江博物館供職。當他得知《剩山圖》在吳湖帆手上後,內心頗為不安。他也是從戰亂中過來的人,他覺得,這件國寶在民間輾轉流傳,一旦天災人禍,以個人之力極難保存,只有國家收藏,才是萬全之策。於是,數次去上海與吳湖帆商洽,想將此圖收歸浙博。吳湖帆好不容易得到如此寶物,決無意轉讓。沙孟海並不放棄,仍不斷來往於滬杭之間,又請出錢鏡塘、謝稚柳等名家從中周旋。最後,吳湖帆終於同意割愛。1956年,《剩山圖》落戶浙江博物館,成為該館“鎮館之寶”之一。
(文章來源: 齊魯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