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26日電/環球時報刊登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張季風的文章說,從發展階段、宏觀經濟狀況來看,中國目前經濟現狀與日本上世紀80年代差異很大,還不用擔心中國經濟也會出現日本式的“長期停滯”。全文如下:
面對未來經濟發展趨勢,國內媒體近來大量報道日本上世紀80年代中期的泡沫經濟,並將其與現在國內經濟現象進行比較。筆者認為,從日本經濟尋求借鑒是有意義的,但經濟問題的比較與借鑒要找准參照物,不能超越經濟發展階段進行比較。否則,就會開錯“藥方”,誤導大眾。從發展階段、宏觀經濟狀況來看,我國目前經濟現狀與日本上世紀80年代差異很大,還不用擔心我國經濟也會出現日本式的“長期停滯”。
從上世紀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前期,日本先於其他發達國家擺脫石油危機影響,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佼佼者,日本經濟進入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從政治家到普通國民,都開始頭腦發熱。記得上世紀90年代初,筆者在日本考博士時,一篇論文的內容就是“美國經濟不如日本,就是因為美國人太懶了”。這種自滿導致日本整個國家對泡沫失去警惕。
不過,雖然中國正在步日本後塵逐步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內資產價格不斷上升,但出現日本泡沫經濟可能性不大,原因就在於中日兩國經濟發展的階段不同。日本當時已經進入後工業化階段,城鄉差距大大縮小。國內市場已經飽和,比如平均每戶已經擁有1台小汽車,冰箱、空調等家電早已普及,而中國當前仍處於工業化的初中期階段,廣大農村市場還沒有完全啟動,發展餘地還很大。
其次,從產業結構上看,80年代中期日本已形成了發達國家型的產業結構,不論產值結構還是就業結構,其第一產業都下降至5%以下,第三產業超過50%,而中國現在農業就業人口仍占50%左右。
再次,從企業實力上看,當時日本企業已經相當成熟,出現了豐田、東芝、松下等世界頂級企業和品牌,而且掌握著眾多的核心技術,與歐美國家已沒有多大差距,家電、汽車業甚至要超過歐美;日本的管理模式也被世界所認同。從我國現狀來看,世界頂級企業極少,世界頂級品牌還沒出現,企業也嚴重缺乏核心技術。
此外,雖然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日本房地產一樣火爆,和我國現在的房地產業發展情況很像,但也有不同。當時日本全民幾乎都去炒股、炒房,連家庭主婦也參與進來,許多企業、銀行也加入炒房大軍,起著推波助瀾作用。而中國絕大多數企業,特別是銀行並未參與炒股和炒房。
筆者堅持認為,我國與日本當時的情況大不一樣,不可能出現與日本80年代末一樣的結果。同時,也不要把泡沫經濟和長期蕭條劃等號,泡沫破滅只是日本陷入長期蕭條的一個導火索,其深層原因在於其自身的結構性矛盾。因此,對日本經濟的長期蕭條,人們往往用“失去的10年”來形容,筆者則認為這也是“調整的10年”或“得到的10年”。日本經濟好比一個高速運行的列車,進入修整平台,但仍在勻速行駛,其經濟總量並未減少,目前仍僅次於美國,沒有發生劇烈變化,國內的國民生活也沒有受到嚴重影響。
尤其是在這10年,日本實現了大部分的轉軌,進行了大量的技術儲備,研發投入居世界首位,其絕對量也僅次於美國。而在經濟相對比較低迷的時候,進行大量的技術儲備,意義十分重大。今後國際上的競爭不是生產能力的競爭,而是創新能力的競爭,因為擁有這麼高的技術能力和技術儲備,在今後的競爭中占領制高點就很容易。可以說,日本將“長期停滯”變為“得到的10年”的經驗,才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