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讓利”思路下的ECFA及兩岸經濟合作走向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4-04 00:11:12  


兩岸握手,讓利“兄弟”。
  中評社╱題:“讓利”思路下的ECFA及兩岸經濟合作走向,曹小衡(天津),南開大學台灣經濟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導

  ‧溫家寶提出“讓利”思路,對內有統一思想,為大陸各部門協商ECFA的立場定調;對台則有對民眾信心喊話,減緩台當局壓力,不強人所難,能讓的就讓,能簽的就先簽為安,談妥一批簽訂一批,讓兩岸企業和人民均有一個適應和接受的過程。

  ‧30年來兩岸經濟合作上的這種“不對稱”、“讓利”的交往貫穿始終。只不過如今兩岸商簽ECFA的背景與過往相比已大為不同,大陸經濟的崛起已成為兩岸商簽ECFA的基礎,從而使讓利的內涵則更為豐富多彩,更為島內民眾關注。

  ‧當前台灣經濟同時面對三個巨大的發展空間:經濟的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及大陸經濟的快速發展,這是台灣經濟未來發展的重大課題。筆者認為做好兩岸經濟領域的制度安排是台灣經濟“永續發展”全方位拓展這三個發展空間的基礎與捷徑。

  溫家寶總理2月27日接受中國政府網及新華網聯合專訪,在回答一名大陸台商的提問時表示,在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上,大陸會考慮兩岸經濟規模的差異,為了照顧台灣中小企業、廣大基層民眾特別是台灣農民,大陸可以“讓利”。這是繼2月12日,胡錦濤視察福建漳洲時就兩岸商簽ECFA時表示:“在商談過程中,我們會充分考慮台灣民眾,特別是台灣農民兄弟的利益,把這件事情做好”後,中共高層再次表明在ECFA中,大陸方面將充分照顧台灣民眾所關心的利益問題。

  “讓利說”定下大陸方面商簽ECFA的基調

  隨著2008年泛藍領袖上台執政並在兩岸關係問題上順應島內主流民意的求和平、求安定、求發展、求雙贏的呼聲,兩岸和平發展的大門轟然洞開,兩岸關係柳暗花明,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一年多來兩岸經濟關係大事不斷,史所罕見。先是中斷近十年的海協會與海基會恢復協商,先後舉行4次重要會談,達成12項兩岸經貿合作協定,再就是取得了包括全面直接雙向“三通”、MOU在內的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義重要成果,兩岸經貿關係進入了全面、快速發展軌道。而且由於開放時點正值2008年經濟危機之時,對台灣經濟減少國際金融危機衝擊,改善島內整體投資環境起到了重要作用。

  儘管兩岸已經可以坐在一起進行坦誠的對話,但兩岸深刻的結構性矛盾非一朝一夕所能化解,因此如何鞏固和發展兩岸已取得的經濟合作成果,使之制度化、規範化,落實成兩岸經濟合作的框架性協議(ECFA)自然成為2010年擺在兩岸執政者面前的首要課題。

  商簽ECFA是推動和發展兩岸關係的需要,從大勢來說,是擋不住的。不過,在擋不住的大潮之中兩岸都有一些具體困難需要克服。

  首先是政治層面的問題。綠營一直在強調ECFA簽署會對台灣產業,尤其是島內“三農”造成不利影響:農民會失業、農業和農村會受衝擊,並以此作為話題,在島內媒體、“立法院”等各種場合發聲,對兩岸商簽ECFA構成了障礙。

  第二是在技術層面。兩岸簽署的ECFA是不對稱協議,大陸對台灣企業的門會開得更大些,台灣對大陸企業的門會開得小些,因此談判中的討價還價也是預料中的。大陸各主管部門、企業會要求盡可能減小傾斜度。

  第三是框架性協議與早期收穫之間的關係。怎麼樣在大框架下拿出雙方比較滿意的早期收穫計劃,這需要一定時間與精力來討論。從大陸視角看,對台灣的要求不是很多,原則上是台灣方面競爭力較強且對比大陸更強的經濟體都開放的產業,也應該向大陸開放,例如IT產業等,台灣已向美國、日本、德國開放,並能達成互惠互利,就沒理由不向大陸開放。而台灣一些競爭力相對較弱的產業,大陸方面則不會強求台灣開放,比如農業,在農產品的價格方面,台灣產品的競爭力確實不如大陸,這點大陸不會強人所難。而至於台灣的一般產業或生產要素,巳向發達經濟體開放了,如果還對大陸搞歧視對待,顯然無法讓大陸有關部門和企業心服口服,大陸方面可以做一些讓步,但台灣方面也要適可而止,相對平衡一些。

  為此,溫家寶總理指出:做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定,需要把握好三個問題:第一、平等協商;第二、互惠互利;第三、要照顧對方的關切。並在充分考慮兩岸經濟規模和市場條件的不同,大陸將充分照顧台灣中小企業和廣大基層民眾的利益,特別是廣大農民的利益,在這些方面,大陸可以做到讓利。

  很明顯,此時溫家寶提出“讓利”思路,對內有統一思想,為大陸各部門協商ECFA的立場定調;對台則有對民眾信心喊話,減緩台當局壓力,不強人所難,能讓的就讓,能簽的就先簽為安,談妥一批簽訂一批,讓兩岸企業和人民均有一個適應和接受的過程。

  兩岸經濟交往中“不對稱性”一以貫之

  其實,長期以來,在兩岸經濟交往中“不對稱性”或“讓利”一直一以貫之。

  首先,這種不對稱性體現在推動兩岸經濟交往的主體上。1979年1月1日,全國人大常委發表了《告台灣同胞書》,明確提出“台灣和祖國大陸在經濟上本來是一個整體”,“我們相互之間完全應當發展貿易,互通有無,進行交流。這是相互的需要,對任何一方都有利而無害”。同時表示希望兩岸能儘快通航、通郵。此後,大陸方面單方面主動推出了一系列舉措,一舉突破了兩岸貿易三十年隔絕。與此同時,台灣方面則通令台灣所有輸出廠商及貿易商,不得與大陸進行貿易,“違者將送有關機關議處”,實行“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政策。但未能擋住兩岸經濟交往的潮流。之後,迫於壓力,1985年7月台當局宣佈對向大陸轉口輸出的產品採取“不接觸、不鼓勵、不干預”政策,對兩岸間接單向貿易予以默認。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