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清明公祭:中華民族精神的回溯與彌漫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4-09 00:10:40  


  中評社北京4月9日電/4月5日是清明節。自2006年清明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及2008年國務院批准將清明節列入國家法定節假日以來,清明節成為越來越受老百姓歡迎的節日,各地的人們慎終追遠,緬懷先人,成為一種普遍的文化現象。報紙網絡上都報道稱今年清明節期間全國參加祭掃活動的約有4.5億人次,僅陝西公祭軒轅黃帝儀式就有來自內地和港、澳、台各界的人士1.3萬餘人。

  這種文化現象透露的文化意義又是什麼呢?

  今年的清明節,社會公祭大體上有三類:公祭炎帝、黃帝等華夏民族先祖及歷史上的先賢,公祭革命先烈,公祭災難中逝去的同胞。這些多種形態的公祭,反映出我們這個群體價值系統的回溯與拓展。如果用我們祖先的語言習慣,這些價值可以概括為兩種“氣”。

  第一種是浩然正氣。浩然之氣,最早由孟子提出,這種氣,充塞天地,至大至剛,是我們的正義與道德的經年累積。清明公祭的先祖、先賢和先烈,都具有這種浩然正氣。他們或發文明之一端,或譜歷史之壯歌,或重氣節而棄生命,或以生命換和平; 他們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我們今天祭拜他們,正是對這種浩然正氣的崇敬。面對激變的時代和複雜的局勢,面對各種考驗,從國家到個人,我們需要的正是巋然立於天地、處變不驚的氣概,這是我們的靈魂。清明公祭,正是對這種民族精神的慨然回溯。

  第二種是和諧之氣。今天祭拜先祖、先賢和先烈,還在於我們在他們譜寫的歷史中能夠獲得一種生存和發展的至高智慧。反思我們的文明何以數千年綿延不絕,大家公認的因素是我們的文明具有一種海納百川的包容智慧。從黃帝時代,我們的民族就相互融合,取長補短,成為一體,這種吸納與融合一以貫之,至今不絕。這一方面源於我們的歷史和國土的綿延廣闊足夠各種文化回旋,另一方面在於我們的先祖、先賢和先烈具有“和而不同”的智慧。和而不同,就是不同文化相處和諧融洽,但是保持獨立思考。這是一種大智慧。我們今天從改革開放到構建和諧社會,再到倡導和諧世界理念,在國際舞台上如魚得水,正與“和而不同”理念一脈相承。清明公祭,正是對這種祖先智慧的謙恭承續。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