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必須對國際經濟的政治作用有充分的認識並積極加以利用。可以說,在現階段,啟動第四輪談判的戰略機遇已經到來。長期以來,研究中美關係的主流專家們對這個當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審慎樂觀”, 有所謂“好也好不到哪裡去,壞也壞不到哪裡去”的說法。這同美方堅持的“戰略模糊”,即對台軍售是為了維持台海戰略穩定的觀念,沒有實質性的區別。如果在10年前堅持這種觀念還能混得過去,但今日的台海關係已出現難得的解凍局面,我們應當因勢利導,改變台海關係的戰略結構。
金融危機引發了國際格局的大改組。其中一個最重要的變化是美國的霸權地位開始動搖。10年前,如果有人提出“美國霸權還能維持多久”的命題,也許會落人貽笑,但是歷史發展的進程總是比專家們的想象要豐富多彩得多。誰也不會料到,上世紀90 年代以來在“華盛頓共識”推動下的全球化運動會如此短命,美國的經濟地位會受到空前未有的重創。
“審慎樂觀”的觀念還反映出安居現狀,不敢有所作為的心態。約瑟夫.奈最近撰文,批評中國的強硬態度,並聲稱如果鄧小平還在世絕不會犯同樣的錯誤。其實,這是對鄧小平“韜光養晦”論的誤讀。事實是,金融危機以來,對美國開始“強硬”的並不是中國一家,挑戰美國霸權已漸成主流。拉美成立了排除美國的新合作組織,公開與傳統的“門羅主義”叫板;通過了《里斯本條約》之後,歐盟的共同聲音將越來越響亮,而跨大西洋關係在國際金融和貿易方面的裂痕日益加深。即使是美國最重要的盟國也越來越不買賬。日本在普天間基地問題上頑強地捍衛自己的核心利益,而以色列在東耶路撒冷問題上也拒絕讓步。總之,我們不能無視世界格局正在發生巨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