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是方形和圓形土樓中所體現的樓內上下房間大小一律均等,不分長幼尊卑平等分配、聚族而居於一樓的居住形式,圍合中心是公共活動的庭院,院內通常建有祖堂兼作書齋,適應了對外封閉式防禦、對內開敞式交往的需要,更是凸顯出樓內居民強烈的家族整體意識與近似原始、樸素的生活方式。
每一座土樓如同一個小社會,不僅適應了聚族而居、安全防衛、教化育人的要求,而且防風抗震、冬暖夏涼,生活設施、祭祀處所、議事場地、家畜糧草等一應俱全,人多勢眾,遇到危急關頭足不出樓堅守數月沒有問題。這充分體現了福建土樓是中國歷史變遷過程中人口大遷徙、民族大融合這一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從發展到成熟並一直使用到現在,正是中國聚族而居文化傳統的歷史見證,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的價值觀念,展示了在輾轉遷徙過程中為適應和開拓新的生活環境所創造的文化,形成了它有別於其他民居建築的一大特色,集中而形象地展示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
福建土樓是老祖宗為我們留下的寶貴的世界文化遺產,是大家庭、小社會和諧相處的典範,以其高超的建築技藝、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獨具特色的魅力吸引著世人的目光,也必將為人類的發展作出獨特的貢獻。
(作者:胡大新/福建省永定縣博物館研究員、常浩/福建省文物鑒定組館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