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類比較顯遜色
評論家何平質疑,現在的“80後”作家群是否有資格代表青年一代最頂尖、最具才華的寫作?“你們用近10年的網絡上的公共事件來和你們的寫作做個比較,生活情緒參透了沒有?生活題材涉及了沒有?”他認為,很多同質化的作品裡,“感傷都被規範化了。”
何平將國內“80後”作家群與同齡的日本青春文學作家群相比較,認為差距很大。“比如,日本金元同的《裂舌》,那不是坐在咖啡館裡的幻影,是接觸社會和生活後的直觀尖銳的感觸,很沉重很現實,有無法炮製出的生活質感。”
由於做雜誌的關係,“80後”作家周嘉寧讀過不少同齡人作品,她坦陳,在約稿中遇到好的小說確實是非常困難的。
批評眼光需更新
“80後”作家群的讀者到底是誰?何平的調查顯示,是更加稚嫩的“90後”,初中生占據多數,而不是同步成長的“80後”。他提出:“我們對‘80後’作家群的了解,是否止步於想象?‘80後’也好,新概念派系的也好,青春抑鬱的情緒營養了很多後繼者,評論界有錯覺將這類小說一視同仁為‘80後’的創作。”
有與會者自省,文學批評界看“80後”,眼光更新得慢了,對新的文學現象,觀察還需要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