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記者了解,聯合購房者之間的關係多是伴侶或親朋好友。他們發揮著集體主義的優勢,在貸到款後,共同居住在屬於這個“小集團”的房子裡。既然,這樣與“完全擁有屬於一個自己的家”還有一段距離,但至少每月的按揭支出換來實實在在的產業。因為購房既消費行為,同樣也可以看作是一種投資。隨著房產市場供求關係的不斷變化,房價的波動為投機者提供了賺取差價的空間。而一般的購房者也可以在房價上漲的大趨勢下獲利。另外,購買房屋之後,自己有了穩定的栖身之所,因此無需再為支付每月價格不菲的房租而心疼,且生活更為自由。
而同住在一起的不同家庭,由於共同承擔了償還購房債務的義務與壓力,因此大家在住所裡擁有平等的地位。這比與陌生人合租更為安全、愜意。事實上,集體供房只是到達“自有房”的一個過渡階段。他們在這個“集體宿舍”裡也許會住上幾年,十幾年,在這期間逐步積累儲蓄,當能夠獨立購房的時候,他們就會離開這個過渡集體房。當然,作為房屋產權的所有者,他們也是“集體房”漲價的共同受益人。
對於那些提前搬出集體房的人,他們可以出租自己的那部分房產,這樣既保住了產業,而收取租金也是一個收益過程。或者是大家都有了各自新的住所之後,將整套公寓出租或出售,大家共同獲取收益,這樣的方式與租房時,不僅要交租金,而且不能享受房屋產權比起來,顯然要更加聰明,也能獲得實惠。
不過難就難在找到合適的合夥購房人。買房和貸款都是大事情,只能找信得過的人搭夥。而且因為要同住,要找到一處各方面都令大家滿意的房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大家上班地點相差甚遠,購房意向區域凑不到一塊兒或對住房條件要求不一,就算是親兄弟也不能夠“團購”,即使好不容易凑到一塊兒了,如何分配一套住房也是麻煩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