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4月28日電/世博紀錄片“百年世博夢”裡,描述如今每個上海人都能琅琅上口的一則“預言”:一九一○年,上海文人陸士諤在小說“新中國”中,預言中國立憲四十年後,世界博覽會將在上海浦東舉行。這個做了百年的大夢,再過四天,就要美夢成真了。
外灘“國建築博覽會”
聯合報報道,一八五一年,倫敦舉辦首屆世博會;用鋼筋和玻璃搭蓋的水晶宮,在六百萬世界觀眾眼前閃耀著工業文明的光芒。九年前,維多利亞女王手中的大英版圖,剛添上了上海這個名字。
一八四二年,原為小漁村的上海開放為通商口岸,英國駐上海領事巴富爾向上海道台要了黃浦江以西的一片荒灘,做為英國人經商居住之地,逐步擴展為現在的“外灘”。
西方列強的野心和欲望,在外灘化成一棟棟炫耀國力的高聳大樓,贏得“萬國建築博覽會”稱號。一九二○、三○年代,上海成為傳奇,韋氏詞典這樣解釋“上海”:“環球航行如果沒有到過上海便不能算完。她的名字令人想起神祕、冒險和各種放縱。”
倫敦世博十三年後,兩江總督李鴻章,以六萬兩白銀上海建立江南製造局,成為江南造船廠的前身。這塊地是中國工業化與現代化的搖籃。
水晶宮已逝 上海重登舞台
一百多年後,這塊地成了中國人舉辦世博的國際舞台。破舊的老廠房改建為簇新發亮的世博展館。藉老廠房的轉型,上海向世界昭告:“水晶宮”代表的工業時代已然過去,取而代之的是文創時代、設計時代。
相較於京奧將基地設於尚待開發的市郊,世博園區選在舊城區,行走其中,你會聞到撲面而來的歷史氣息──走了一百年,上海又流回歷史的源頭、回到那個海納百川的“冒險家樂園”。
二○一○年,西方“列強”重回上海灘,地位已不可同日而語。
世博園區中,所有展館、國家館皆有高度限制,僅有名為“東方之冠”的中國館,以其他展館兩倍以上的高度矗立。台灣館設計者李祖原形容它“一看就知道是中國”,與洋腔洋調的舊上海地標“外灘”,形成一種微妙的對照。
中國館矗立 如使臣貢天朝
中國館的斗拱造形來自古代冠帽,雖然官方網站上以“像中國農村量斗”為它辯護,但一塗上那從“故宮紅”中精心挑選的七種“中國紅”,怎麼看都像“黃袍加身”。中國館和地區館屋頂花園構成的園景“新九洲清晏”,則“重建”了圓明園中遭八國聯軍焚毀的“九洲清晏”。世博園區這類暗藏玄機的設計,被東海建築系教授蘇睿弼戲稱為“使臣進貢天朝”。
的確,二○一○年的中國,不論軍事或經濟實力,都足夠做皇帝大夢。然而出版中國寓言小說“盛世”的香港作家陳冠中,卻認為中國還無法成為如美國般的“世界領袖”,“因為它缺乏一套能讓其他國家一起加入、共享的模式”。
如果說北京奧運是展現中國國力的戰場,那麼強調文明價值的上海世博,便是證明中國可否發展一套普世模式的舞台。二○一○的上海,全世界都在等著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