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興誠先生對兩岸均敢直抒己見,有敢於説破皇帝新衣的勇氣。 |
至於統一則是一個複雜而漫長的融合過程,簡單的“公投”無以解決問題。兩岸分離已超百年,中間只有短暫的五年統一,這就決定了各走各的路,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社會制度,也形成不同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合起來需要經歷從廣泛交流--共同發展--共創雙贏--共同締造的一個過程。而兩岸近六十年又基本處於對抗與隔絕狀態,直到2008年馬英九上台後,才止住了“去中國化”,確認了“九二共識”,恢復了“兩會”,使兩岸進入了“和平發展期”,使兩岸有了全面“三通”,真正開啟了全面交流、對話、談判。這個歷史階段的開啟,意味著兩岸進入了歷史的新階段,走向中國最終統一的大門已打開,只是如今還處於低級的初級階段,沒有人再能讓我們走回頭路了!中國的統一是通過相互融合逐步化解矛盾的漸進式統一,而東西德統一雖很迅速,但統而不合,因為他們在統一前沒有這麼多的交流合作,而兩岸關係完全不是這樣的。中國的最終統一是不可抗拒的。曹興誠先生倘若能支持兩岸全面三通,支持兩岸的和平發展,這就是最好的支持兩岸和平共處了,不需要再用一部分人的“公投”來決定《兩岸和平共處法》了。
如何看待“中華民國”問題
曹興誠先生在他的《兩岸和平共處法》中強調“兩岸要和平統一,必須由尊重‘中華民國’開始”。這樣想法也不僅僅是曹興誠先生一人之見,在台灣即使贊成統一的台灣民眾,其中相當多的人也認同“中華民國”,他們認為統一是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統一,中華民國是他們統一前國號,也是他們身份的代表,他們是“中華民國”的國民,尊重“中華民國”就是尊重他們統一前的地位,否則統一無從談起。大多數台灣同胞很計較自己的這個身份,在統一前他們強調自己是“中華民國”國民,希望我們尊重他們這身份,他們說,不承認“中華民國”,好比砍了他們的頭,那麼留下四肢五臟還有甚麼用?具有這樣想法的人未必是支持“台獨”。
而大陸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十三億大陸民眾的唯一合法政府,“中華民國”的國民黨政權在與中國共產黨的內戰中徹底打敗了,從960萬平方公里的中國大地上趕到了3.6萬平方公里的一個小島上,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了“中華民國”在大陸的一切權力,包括在國際上的合法權力,建立了一個新中國。作為兩個敵對政權,從1949年至2008年,針鋒相對鬥了半個多世紀,相互稱匪,採取漢賊不兩立做法,有你無我,不承認“中華民國”由來已久,大陸至今沒有承認“中華民國”,成了兩岸關係中一個敏感的禁區,不是說承認就可以承認的。
1949年,毛澤東在籌建新政權時,召開了政治協商會議,在討論新政權的國號時,毛澤東主席本無意改變中華民國國號,因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本是對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繼承和發展,承認共產黨是辛亥革命和孫中山的繼承人,而不是建立一個新國家,是對中華民國的繼承,包括對中華民國在國際權力與義務的繼承。可惜,當年參加政治協商的民主人士建議以新國號為好,致使毛澤東構想無法實現。倘若當時沒改國號,今天也就不存在該不該承認“中華民國”之爭,也許兩岸只有正統與非正統之爭了。
1949年後,大陸不承認“中華民國”,是不想承認“中華民國”在台灣是另一個“國家”,兩岸關係不是兩國關係,更不是一中一台關係,而是一個中國尚未統一的關係;在沒有統一情況下,大陸不能承認“中華民國”,承認“中華民國”是需要一定條件的。而六十年來雙方敵對狀態未除,雙方沒有交流交往,沒有對話與談判,加上李登輝的“兩國論”和陳水扁的“一邊一國論”,讓兩岸反目為仇,當然不能承認“中華民國”,大陸所持立場理所當然。
如今這樣的關係發生了很大變化,尤其2008年後的兩岸關係更是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兩岸實現了全面三通,兩岸推動了雙向交流交往,建立了機制化經濟合作關係,建立了“兩會”交流機制,建立了國共合作平台,實行了外交休兵,降低了軍事對抗……,雙方都確認了“和平發展”的目標,短短一年多達成協定十二項、共識一項,而大陸一年多釋放善舉超過了以往六十年,開始形成一個命運共同體,開始建立一個新的民族認同,兩岸正共同走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共同發展的歷史新時期,兩岸關係如解放了的天足,再塞回以前的鞋裏已辦不到了。在這種情況下,給我們從容面對“中華民國”問題創造了條件。
近些年關於“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關係論述有許許多多,如大屋頂理論,把“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比作一個大中國下的兩個政府或兩個區域或者兩個政治實體;也有杯子理論,把“中華民國”比作杯子,台灣人民比作杯子中的水,兩岸關係如不要杯子,水焉能存;也有球體理論,把“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看成一球兩面,這個球就是中國,它們是這球的兩面而已;也有一體兩面理論,稱“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一體兩面,從倫理上說,縱的關係如父子,橫的關係如兄弟,都是一家人,從1912年至1949年,“中華民國”曾是這個家的大家長,它曾是亞洲第一個民主國家,取得過抗戰勝利,又成為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1949年後它在大陸的權力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到台灣後取得了亞洲“四小龍”成就,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大陸取得了改革開放巨大成就,兩岸憲法、人民、主權、領土都是重疊的,這在歷史上與世界上是少有的。事實證明,兩岸可以共用一個中國的尊嚴與榮譽。這些理論大體符合“兩岸同屬一個中國”之說,也符合“共同締造一個更加美好的新中國”之說。
當然還有“國中之國”論等,即承認“中華民國”為統一後的中國的一部分,台灣退讓一步承認統一後的中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可以享有二級外交權,好比唐朝西北有高昌、車師,東北有渤海;西南有南詔;宋朝有西遼、西夏;明朝有後金;清朝有南明……,西方也有這樣先例,這種“國中之國”不是邦聯或聯邦。類似這種觀點還有許多例子,在統一前不妨讓大家多多討論。
兩岸進入了和平發展期,開始改變挑戰“一個中國”行為,開始止住了“去中國化”行為,未來兩岸更是需要簽ECFA協定與和平協定,相互正視政治現實一定會浮到談判桌上,兩岸問題是必須對話與談判才會解決。很多問題都是一念之間的問題。鄭必堅先生率團訪台,提出“眼界決定境界,思路決定出路”,兩岸的出路不就是我們的眼界與思路問題嗎?甚麼主權觀念等等問題,都是取決於我們的意識,而意識取決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需要。曹興誠先生所說的“尊重中華民國”問題,不僅是大陸的過錯,台灣六十年的“三不”政策和“一邊一國”論,以及拒絕對話與談判也應負相當責任。但是,可幸的是這一切正在變成過去,兩岸正呈現出各種機遇,我們有望迎來一個健康的兩岸關係。“中華民國”問題是我們未來兩岸關係中必須面對的影響,面對這問題是需要條件的,支持兩岸和平發展,就會給雙方創造這樣的條件。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0年5月號,總第14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