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今年有8位華裔候選人參選,創歷史新高。他們有著怎樣的背景?在你看來,哪些因素促使他們走上從政之路?他們取得政治突破的前景如何?
曾飆:他們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或中國大陸,絕大多數是普通人,並沒有特別的背景。我與他們有過一些交流。我覺得他們一方面對政治感興趣,另一方面想為英國社會的華人做點事情。
至於前景,可以說非常困難。但我們應該看到,他們在黨內的初選能夠獲得認可,就非常不容易。他們在華人群體中介紹和推薦自己,從而激勵更多華人參政。
“華人群體積極維權”
新京報:在英國,獲得投票權需要怎樣的條件?參政門檻高不高?華人群體在爭取投票權等政治權益方面是否做出了或做出了怎樣的努力?
曾飆:獲得投票權需要英國國籍,年齡在18歲以上,而擁有永久居留許可的移民並沒有投票權。在英國,參政門檻不算高,可以先從很多基層工作開始。不過,在政治上,越往高處走,考慮的個人因素就越多,族群就是其中一個因素。
華人群體發起過一些維權活動。例如,有團體組織起來,針對有關華人被歧視的案件,進行申訴和實施救助;有團體推動“華人參政計劃”;還有團體致力於開展“讓陌生人變成朋友”的運動,即努力將非法勞工轉變為合法移民。
新京報:第一代華人往往難以融入當地社會。然而,隨著經濟條件的鞏固,其後代能更深入地與當地社會融合。依你所見,華人參政的意義何在?
曾飆:華人參政,就更有機會做一些促進中英關係發展的事情。對於當地華人而言,華人的參選和當選是有意義的。畢竟,種族、族群的認同都是非常直觀的生活感受。尤其是當你與主流社會融入不深時,看到同樣面孔的人作為族群代表去辦事,肯定有更多的親近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