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後工業文明”漸成世博會主流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5-02 15:43:19  


  中評社北京5月2日電/21世紀網昨天的社評說,世博會上海黃浦江邊盛大開幕,一個古老的大國試圖用文明和生產力的追趕,作為一個引契和舞台,展現世界文明的風情。

  社評說,清人陸士諤百年前對上海承辦世博的預言,就像清人對世博會喚作“炫奇會”一樣,曾被看作是一語夢囈、一縷閑適。不料,百年後化作一語成“讖”的歡喜。自1851年萬國博覽會(世博會前身)倫敦舉辦以來,國人對參與世博的熱衷、對新知的渴望催動著新鮮的民間認知,訴說著自發交流的熱切,抗議著閉關鎖國的官方慣性意識,證明著民間視野的務實與超前。

  倫敦首屆世博會幾乎與1843年上海開埠時間相若,這是一個奇特的對應。上海挾三角洲民間之富庶、吐納蛛網般水道縱橫、腹有鎮江常州蘇州鬆江杭州嘉興湖州太倉八府、更兼商賈用心銳意進取,“申江鬼國正通商,繁華富麗壓蘇杭。番舶來銀百萬計,中國商人皆若狂”。於是乎,湖絲(蠶絲)出洋漸遠廣東而近申滬。上海迅速成為中國最大的口岸城市和信息交流中心。恰逢維多利亞女王發函邀請各國參展,清政府雖因鴉片戰爭而受辱,“天朝不屑”神情依舊莊重,更有彼時愛國清流高呼“抵制主義”,朝廷明示無興趣。而上海商人徐榮村得知消息,不以朝廷之見為愛國之義,將自己經營的“榮記湖絲”打包裝船,緊急運往倫敦,終獲優質獎牌。徐榮村的行為不僅以“民進國退”寫入世博記錄,同時也象徵著民間“第二軌”交往的堅韌。即使國運曾經扭曲、“歷史骨節”咯咯作響,但文明的灰線、個體的掙扎,從未遮蔽、從未斷絕。

  百年之後盛典綻放,上海已是中國最大城市,而中國國力之盛亦不可同日而語。大上海作為中國“強政府大政府”之首羊,它承辦世博,可謂是對徐榮村民間行為的百年回應。而舊日上海腹地八府,構成偉岸的長三角城市群。而世博會經歷了英格蘭大都市帶、美國東北部都市帶、東北亞太平洋沿岸都市帶、西北歐都市帶、里約熱內盧和聖保羅的復合體都市帶、米蘭都靈熱那亞三角區為中心的地中海沿岸都市帶,終於來到崛起神速的上海都市帶,世博的行程,宛如琴鍵的變奏,象徵著不同地域上工業文明的起伏。

  無疑,工業文明曾是世博會的早期母題。象徵機器代替人力的蒸汽機出現在首屆世博上,它既是對工業革命的一次眺望,也是一個醒目的注腳。隨後,電梯、電話、電影、X射線……,層出不窮的工業發明以世博為舞台,化作一場科技上的奧林匹克競賽,檢閱著智力的升級和國勢的排名。這種英國式的工業文明世博觀在初期占據主流位置,當英國一口氣舉辦5屆世博之後法國接棒,法國不斷給世博“注射”社會、文化內容,儘管最初只是一個輕微的撬動,但是累積下來,卻變成後工業文明對工業文明的挑戰,對人類現代文明的反思。

  如何理解世博會對後工業時代的想象,已有諸多嘗試。1970年大阪世博會已經將“人類的進步與和諧”視為主題,形成了自然、環保、低碳等“後工業世博觀”的雛形,儘管隨後像諾克斯維爾、塞維利亞等美歐城市都有意識將世博重新“母題化”,例如前者(能源——世界的原動力)強調能源工業的可持續性、後者(海洋,未來的財富)則對海洋工業有新的思考,但是更大反響力的世博——例如2000年德國漢諾威世博和2005年日本愛知世博,無一不是圍繞著人——自然——技術的共生關係探討。儘管無法對世博的“後工業轉型”道路上進階程度給出估計,但是它已經不再簡單對人類的技術關係進行定義,而是對人類的自然和社會關係作出新的探索。上海世博繼續在後工業觀上延伸,其主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已經淡化了“技術和自然的關係”,更是將城市看作一個獨特的展品,城市是人群聚集而成,看上去是人為的地理建構,但同時通過“城市最佳實踐區”方式,將城市變成一種可持續的、環境友好的、有非工業意義以外的社會建構。這是對新興城市群進行“後大都市”式的解讀,這是探索消除“城市病”的解讀,但這更是“你我”理解城市中另外的 “你我”的解讀。

  從傳統社會的詩意栖居的詢問、從工業社會的“意義生存”的追問、到後工業社會的“創意生活”的探問,這其實意味著,世博是靠一系列的問號定義的,對它的解讀,也許會衍生出更多的不確定性的問號,而貫穿問號之中的,是人類對自身、社會和未來不可遏制的好奇、調整和想象。有驚嘆,但沒有句點。


    相關專題: 2010年上海世博會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