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5月9日電/母親這個議題,有強大感染力。試看這兩天,許多餐廳大發利市,便知母親節這一天,確實讓許多人記得要對媽媽表達愛意與感念。
聯合晚報社論指出,現在的中年世代都有類似經驗:母親節到了,邀媽媽出門吃大餐,母親總會說,“幹嘛浪費,在家自己煮就好了”。結果常常是母親節這一天,媽媽反成了最累的家人。這就是母親的了不起!即便母親節,多數媽媽依舊會展現節儉、衛生、顧家人、在家吃最溫馨等等溫柔的女性特質。
不過,較年輕一代的媽媽,很多是職業婦女,相對的,在家掌廚的機會逐漸變少。所謂“媽媽的手藝”家常菜,在現代小孩子的記憶中,恐怕已不如上一輩人小時的印象。這是時代變遷的必然,是女性角色從家庭轉至職場,不得不付出的代價。若因此而能讓家人更珍惜“有媽媽味道”的家常菜,或甚至,因為女性在外的辛勞,而讓父親轉而在家務上、特別是在廚房裡,亦分擔角色,那也可算是社會變遷下,另一種兩性平權的收穫啊!
女性在職場在家庭的兩頭兼顧,最令人動容。當了媽媽的職場女性尤其辛苦,這種天生的母性,很多“大男人”未必能領會,頂多從旁聊盡分工、協助的責任。正因為太辛苦了,很多當代年輕女性寧可在職場上獨自打拚,亦不願組家庭、當媽媽。女性晚婚、不婚、晚生、少生、乃至不生的現象,不是沒理由的。母親節這一天,我們或許已習慣這一畫面:老媽媽身旁環繞著年紀不小的兒女,但孫兒這輩卻少得出奇!
少子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不能小覷此一現象,必須投入社會資源,替少子化找出更精緻的對策,讓年輕一代成家生子不致成為“不能負擔之重”,尤其要讓願意當媽媽的女性無後顧之憂,這多少需要社會的支援系統。從生育津貼到育兒假等等,都屬花大錢的工程,但如今已是國家長期發展必該有的投資。母親節,作子女的感念媽媽的辛勞,而討論起“母親難為”的話題,連社會環境因素都要負起一點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