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仿什麼時期的瓷器?”記者開門見山。
“只要你拿來樣品,什麼時期的都能仿。”章一敲說,平時他主要做明清的官窑,因為元代的官窑少,稍微懂行的人都知道是這不可能是“真品”。清代歷史長,產瓷是高峰期,所以數量比較大。雖然流落在民間的清代官窑製品並不多,但很多人有僥幸心理,以為自己能撿漏,因此貨也比較容易出手。
“這些高仿瓷能通過儀器檢驗嗎?”記者進一步試探地問。
“我做的東西最不怕儀器測試。”章一敲口氣很大,“大多數測試是檢驗瓷器的足底,分析瓷胎成分,看和老瓷是不是一致。我的東西完全是按傳統的二元配方來搞的,原料就來自古代取料的老坑。”章一敲舉例說,像做瓷胎用的瓷石就是安徽祁門太後坑的,慈禧太後時期挖過的;高嶺土是從附近的高嶺村買來的,100多塊錢一袋,當地政府不讓賣,村民就趁著晚上挖土、裝車,他家里存了幾百斤,這些原料的成分和當年的瓷器都基本一致。“釉也是買最貴的,一斤釉料就要3600塊錢,發色絕對好。”
“還有一些檢驗是看瓷器釉面下的氣泡,這最好搞了。古代的窑爐是用柴燒的,溫度不均勻,所以瓷器上會出現氣泡。現在燒瓷一般用天然氣,溫度均勻,但是我可以通過調節放氣量來控制窑內溫度,關小幾分鐘,再放大幾分鐘,你想要大氣泡還是小氣泡,一下子就能燒出來。”章一敲說,如果前期用電,後期用木炭,燒出的效果會更接近古代柴窑的效果,相應的成本也會高些。
“畫功能過關嗎?”想到幾個不到20歲的年輕人在樓上“舞筆弄墨”,記者質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