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歲的王振顯是河扒村村民。上世紀70年代,他參與過下王崗遺址的發掘,這回是他第二次參加發掘。“發掘結束後,我們也該移民走了。”
“我們各自有分工,匯集大家的力量,才能最快完成發掘。”高江濤說。
發掘工作完成近半
“堆積多、時間跨度長是下王崗遺址的一個特點。”高江濤說,這個遺址從史前的仰韶文化、屈家嶺文化、龍山文化,到西周、明清、近代,都沒有斷層。在一個發掘坑的橫切面上,記者清晰地看到從古至今、從下到上的文化堆積層。
“這次發掘中,西周早期的遺存特別豐富,這是非常珍貴的。”站在土堆上,高江濤有些激動地說,楚文化研究有一個瓶頸,就是早期楚文化相關出土文物不多,研究一直缺乏依據。他相信,此次發掘是研究早期楚文化的“一縷曙光”。
開展文物搶救工作以來,南陽市已經完成發掘項目65個,發掘面積9萬多平方米,共清理墓葬2000餘座,灰坑4000餘個,陶窑、井、房基等其它遺跡500餘處,出土各類文物7000餘件。淅川縣文物局副局長劉國奇表示,目前全縣已完成52處發掘,有7處正在進行,發掘工作完成近半。庫區其餘考古發掘項目將在2014年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前全部完成。
喚醒文明的記憶
中原大地蘊藏著豐富的中華民族文明,喚醒世人對古文明的記憶。從舊石器時代的化石遺存,到各個時期的重要文物古跡,在淅川都找到了實物例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