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5月17日電/香港《南華早報》5月13日載文《學習曲線》,文章說,金錢買不到愛情和幸福,也買不到一流大學。金錢能幫助建造科研基礎設施,但既不是推動科研發展的唯一因素,也不是最重要因素。不幸的是,亞洲許多新興國家,特別是中國,都沒有以最高效的方式花錢和分配資源。
最近一期《外交》雜誌刊登了耶魯大學校長萊文評論亞洲大學狀況的文章,文中基本觀點如上,這在本地區引發了爭議,也促使人們深思。北京對高等教育的投資之大引人注目。10餘年間,中國大陸的高等院校數量翻了一番多,從1022所增長到2263所,大專院校每年注册的學生人數已提高了5倍。
不過,單純的數量並不能讓亞洲各國滿意,他們希望讓自己的大專院校與全球最佳院校匹敵。萊文指出,建設一流大學非一日之功,需要數十年時間,要吸引頂級學者並提供世界級設施、富有競爭力的薪酬福利……這些事中國都在做,但光做這些還不夠。中國大學尚缺乏兩大要素,一是多學科的廣度,二是批判性思維的培養。這裡要重彈一個老調,中國學生不能只作被動的信息接收者,必須學會自己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