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標題)虛與實
作為兩國之間最高規格的定期對話,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的實效到底如何?
“對話不同於談判,不以具體成果作為評價標準。”王岐山副總理的這番講話,也許掃除了很多人對這個機制的誤解。
外交部發言人馬朝旭說,這是一個戰略性對話的平台,側重思想的交流,一些具體問題可通過其他交流合作機制解決。
這場更側重於全局性、戰略性和長期性問題的對話,也絕不是一場“清談會”。雙方對於自己的核心關切,沒有半點遮遮掩掩。
中國明確呼籲美國不再限制高科技產品出口中國;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中國堅定表示“中國是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制定貨幣政策主要考慮國內因素”;中國呼籲美國制定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時間表和路線圖。
(小標題)合與分
在經歷了年初的種種波折後,中美兩個大國能夠再次坐在一起深度互動,這本身就足以讓外界矚目。而本輪戰略與經濟對話所取得的成果,更讓人看到中美未來在諸多領域的廣闊合作前景。
25日下午,在召開全體會暨總結性會談後,中美雙方發佈了能源安全合作聯合聲明,介紹了本輪對話框架下戰略對話和經濟對話所取得的成果。雙方在整個戰略與經濟對話框架下簽署了八項合作協議,涉及能源、環保、核能利用、融資、貿易等多個領域。
其中,戰略對話取得了26項具體成果,既包括近期馬上要付諸實施的一些具體合作項目,也包括一些長期性、戰略性的長遠合作目標;經濟對話中,雙方在促進全球經濟復甦、促進貿易和投資、金融市場穩定和改革、國際金融體系改革等方面達成廣泛共識,在調整經濟結構、反對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加強金融領域合作、加強國際金融體系改革合作等方面做出多項具體承諾。
中美人文交流也邁出關鍵一步。雙方宣佈啟動一系列人文交流項目,包括美國未來4年派遣10萬名學生來華留學,中方未來4年派遣萬名學生赴美攻讀博士學位,實施漢語橋萬人來華研修項目等。
應該說,在國際形勢大變革大調整的背景下,中美兩國都意識到,儘管彼此有太多的不一樣,但同舟共濟、攜手合作無疑是一個最佳選擇。這也是雙方代表團成員在對話中反復強調的。
在蓋特納期待美中“風雨同舟”時,如何穿越風雨,依然是不能回避的問題。在本輪對話中,中美雙方就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的許多問題開誠佈公,坦誠相見。“沒能在每一個問題上達成一致”——戴秉國和克林頓都並不諱言雙方間存在的分歧。從零和博弈的對手,到互利共贏的夥伴,走過30多年風雨歷程的中美關係已能夠理性、坦然地面對其中的不和諧音。
而事實上,這些分歧恰恰凸顯了戰略與經濟對話這一平台作為雙方對話、交流、溝通渠道的價值和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