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國“反補貼法案”為例,反補貼法不適用於非市場經濟國家,但可以適用於市場經濟導向的行業。也就是說,作為貿易救濟手段之一的反補貼調查,對目前被認定為非市場經濟國家的中國企業並不普遍適用。如要啟動反補貼調查,則需將相關行業認定為“市場經濟導向的行業”。這對美國來說就意味著,針對中國出口企業,可普遍適用的貿易救濟手段就只剩下了反傾銷調查一種。這也意味著,中國任何享受了政府補貼的行業和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在出口時將首先面對這個問題。
趙忠秀告訴記者,儘管並未給予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國家地位,但加拿大卻於2006年率先對中國出口企業發起“雙反”調查(反傾銷與反補貼),美國等國家隨後跟上,開始使用這一手段。“這等於突破了WTO框架,變相改變了‘反補貼’的適用前提。雖然沒有承認中國的完全市場經濟國家地位,但在處理貿易糾紛時,已拿這個標準對待中國了。”趙忠秀說。
“不過,隨著中國與美國等貿易夥伴貿易量加大,貿易糾紛增加也是正常的,應以平常心看待。”趙忠秀說,貿易糾紛,只是全球經濟結構失衡的一個體現,解決貿易糾紛還有賴於對失衡的糾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