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6月1日電/張季鸞這個名字,略通近現代史的人們應該知道。這位被譽為“一代報界宗師”的開創者,於1941年9月逝世之後,便公葬於距西安20公里的竹園村。但是據報道,現在的張季鸞墓,碑石已經蕩然,只剩下荒墳一冢,一幅破敗不堪的景象。海內外各界人士來此拜謁,“無不悵然而歸”……
其實修一下張墓,並不是無人呼籲。早在十年之前,就有新聞界人士,以政協委員之身發起提案,而十年中間,“張季鸞研究會”和張家後人,也多次呼喊。然而直到今天,張墓還是一片慘狀,“左側是一家磚場,前方則是一個臭氣熏天的養豬場”。
張墓的破敗,並非一個孤例。也是最近的報紙,同樣報道了齊白石墓的境遇——一代丹青宗師的墓園,居然成了附近飯館食客的方便之處,“異味十足,不堪一睹”……“有關部門”卻說“鞭長莫及”,把一個皮球踢來踢去,至今也沒有人來制止食客的頻繁光顧……
張齊二墓的境況,豈不令人驚詫——現在名人墓地也好,宗師故里也罷,不是搶得烽煙四起嗎?為了爭奪和“占有”名人,明明一點史跡也沒有的,造,不是也要造一批出來嗎?為什麼一邊是大張旗鼓,編造前事,大興土木,偽造“遺跡”,一邊卻將世界級的文化大師、國家級的開山宗師,來棄之不顧,來當成“皮球”踢來踢去,以至一片破敗,以至異味衝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