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6月1日電/東方網刊載作者倪平的文章指出,舉世矚目的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終於達成重要共識,有26項成果,關於人文交流方面,中美的雙方明確宣布:“美國未來四年將派遣10萬名學生來華留學;中方未來四年派遣萬名學生赴美攻讀博士學位”。此事向世界傳遞一大信息,前些日子由於美方頻頻向中方施壓,從而使中美關係日趨緊張的局面,己趨緩和,以長遠利益著眼的理性思考正漸占上風。
眾所周知,青年關係未來。中美互派大量的留學生赴對方國家學習,是相互開放、相互信賴、相互借重的舉措。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三十多年中,有大量的留學生赴美進修,無論在哈佛大學、耶魯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所在地的波士頓,或是在哥倫比亞大學、普林斯敦大學的所在地紐約、新澤西,到處湧動著中國青年學子的身影,年年有成千上萬人學,自然也有成千上萬人畢業。他們在美國勤奮好學,如飢如渴地汲取知識,學成後,或回國或留在美國工作,無論他們身在何處,都致力於中美友好事業,為中美關係的改善而喜,為中美關係的波折而憂,他們衷心希望中美兩國互惠互利、共同繁榮,他們是溝通、維繫、促進中美關係長期友好的強大力量。
相對地說,美國派來中國留學的人數較少,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等著名大學都不乏美國留學生,他們回去後,成為“中國通”,此次奉奧巴馬總統之命,來華對話的美國財政部長蓋特納就是北大學生。熟悉對方,自然就減少隔膜,增進了解。我們不認為留美的就是“親美派”,留學中國的就是“親華派”,各有自己的立場,各為本國服務。但留學數年與所在國政府、人民有交往,熟知該國人文歷史,有助於消除誤解,敦睦友誼。如果排除政治上對“派”的特定概念,戲稱他們為“知美派”,“知華派”未嘗不可,這裡所謂的“派”,純系指“熟悉該國的一群人”而言,並非某黨某派的“派”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