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6月7日電/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近日在北京表示,儘管國際經濟協調政策使全球經濟復甦快於預期,但可持續復甦基礎依舊薄弱。在發達國家應對危機以及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轉型發展過程中,政府財政政策推動基礎設施建設能夠發揮重要的積極作用。
新華社報道,林毅夫是在北京大學中國宏觀經濟研究中心成立儀式上表達上述觀點的。林毅夫對世界經濟“二次探底”雖然仍有擔憂,但對中國經濟表示樂觀,積極財政政策對中國經濟長期發展的效果應能顯著好於發達國家。
對於積極財政政策,傳統西方經濟學理論認為,如果政府出錢直接投資刺激經濟,會對民間投資產生“擠出效應”。同時,從李嘉圖等價理論角度看,積極財政政策會導致通貨膨脹和政府債務過高,人們預期未來稅收增長會減少消費。財政政策雖能增加政府支出,但同時會減少民間支出,並不能真正刺激經濟,因此國外許多經濟學家對有關積極財政政策持反對態度。
林毅夫表示,實踐發展促使人們對財政政策功能進行新的理論思考。他認為,需區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不同情況探討。發達國家實行財政刺激政策成效受到較多約束,發達國家面臨或接近產業技術前沿,進一步通過技術革命推動產業升級很難;基礎設施投資在歷史時期已飽和,現實中投資只能是改善。但在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基礎建設、教育、衛生等領域仍是經濟發展的瓶頸,如果投資更集中於制約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的“瓶頸”領域,會明顯改善和幫助經濟重新快速增長。
林毅夫認為,中國經濟發展和政策實踐,對人們重新認識凱恩斯經濟理論具有啟示意義。“傳統”凱恩斯學派倡導的財政刺激政策藥方在發達國家確實存在理論和實踐困難,但對經常面臨部門和產業瓶頸的發展中國家而言,結合長期經濟規劃和短期週期調節,利用財政政策工具推動瓶頸部門投資,有可能對經濟長期增長和應對短期總需求不足具有積極作用。
林毅夫用“超越凱恩斯主義”來概括他的想法,即結合考慮發展中國家面臨瓶頸約束因素來重新解讀傳統凱恩斯主義理論內核。他指出,目前國外還沒有能夠體現這一理解的理論模型,國內學術界可在這方面探討進行理論創新的可能性。
新成立的北京大學中國宏觀經濟研究中心隸屬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首批成員包含宋國青、周其仁、盧鋒、黃益平等學者,林毅夫為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