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偉生,國家圖書館古籍館文獻修複組研究館員,在這一崗位上已工作了35個年頭。
|
中評社北京6月12日電/有一種工藝,用耐心和責任讓那些價值連城的歷史典籍,穿越時空呈現在今人面前;有一群人,用美麗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眾多瀕臨消亡的珍貴古籍重獲新生。有一份堅守,用執著和平凡,將中華浩瀚文明記憶更長久的延續……
國家圖書館總館安靜一隅,文獻修復專家杜偉生、張平和他們的同事們,每天做的就是這一份平凡而偉大的工作——古籍修復。在第五個“文化遺產日”來臨前夕,中國網記者採訪了他們。
案頭一碗打稀的漿糊和一只泡在碗里的毛刷。修修補補,簡單、枯燥,日複一日,一幹就是35年。用噴壺灑一片水霧,字面向下舒展在工作台,手持毛刷將破洞邊緣打濕,再將竹紙托補上,拉過放大鏡,用鑷子將邊緣移除,正和我說話間,一個兩厘米見方的破洞在杜老師手下已經補好,看上去幾乎天衣無縫。而他手上修補的這件敦煌佛經距今已1000多年。古籍修復其實是一項極為精細的工作,要練就這手精湛的技藝靠的是年複一年的磨練,靠的是一片赤誠之心。是平凡成就了偉大。
國家圖書館古籍館文獻修復組副研究館員張平,從事古籍修復也有20多年了。他告訴我,修復前先要對古籍進行“體檢”,針對黴變、蟲蛀、缺損、酸化、老化等不同情況,制定最適合的修復方案。他曾經修復的重要藏品有:館藏敦煌遺書、《永樂大典》、西夏文獻和宋元善本等國寶級重要文獻以及世界文化遺產樣式雷修復方案的制定與修復工作。
他為我展示了他手上正在修復的一件明代佛經,這是入選第二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中的一件古籍,蟲蛀得非常厲害,册頁幾乎像篩子眼,最好方法就是用紙漿補書機修復。1998年, 國家圖書館已經成功研究出紙漿補書機,大大提高了修書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