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健康教授的植物基因研究備受各界重視,他率領30多位研究員團隊,積極進行各項研究計劃。 |
|
朱健康與他的研究生。
|
中評社香港6月11日電/美國《世界日報》報道,“英雄不問出身低”,華人朱健康就是典型的實例。他從一名每日挑糞割草的農家子弟,甚至歷經大學“重考”的挫折,如今能搖身一變,成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士,一部分要歸功於“老師”。
求學路上貴人多
朱健康表示,“第一次”很重要,這包括第一位帶你入門的老師。他記得小學一年級來了一位外地來的桂老師,在老師耐心教導下,朱健康學會了漢語拼字,不僅學會,還學得不錯,打定了良好的中文基礎,也激發了學習的興趣與自信心。
還有一位教化學的“馮”老師,不僅上課講得好,還常常鼓勵學生,給予機會,學生們受益良多。由於大夥鄉音很重,因此都喊他“風”老師。
朱健康自認不是太聰明,求學的路途中,遇上不少貴人,多數皆是“老師”。一位會教書的老師,不僅是傳達書本上的知識,還要對專業有獨到的見解,才能受到學生的回響,而“學校教育”也對孩子的人生,扮演重要的角色。他的人生哲學是“只要努力,量力而為,知道自己的底線,進而不斷自我突破”,就能按步就班,持續將潛力發揮極限。
朱健康目前最大的希望就是能有機會幫助中國偏僻地區的教育,不只是提升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他回憶家鄉的農村教育,不少學子礙於後天條件,無法好好接受教育,這就是沒有將人的“潛力”表現出來。
中國海歸是趨勢
朱健康談起現今最“夯”的中國海歸,認為這是時代趨勢,代表的不僅是“機會”,對研究員而言,也是一筆龐大的“經費”。
過去中國學生不斷前往美國深造,主因是美國先天研究條件優渥、知識充沛,如今中國起飛,發展空間、學生資源廣闊,也無西方語言文化隔閡,不僅在管理、人際關係層面,皆有助生涯發展。
朱健康說,如果他現在仍是留學生,畢業後一定返國,呼籲年輕人萬不可為了綠卡身份,徘徊猶豫,反而錯失良機。現今國內也可從事博士後獨立研究,不僅經費充裕,環境更不比美國差。
研究問題別狹隘
他發現部分中國學生的最大問題是“埋首苦讀”,雖然耗費了數十小時躲在圖書館里,表面上看似很用功,事實上卻“不求甚解”,沒有達到應有的“效率”,靈活學習。
朱健康說,讀書跟做研究的道理雷同,重質不重量,而挑選的研究問題,也不該太狹隘,不但要自身感興趣,還需從一個重要性、突破性的“大問題”中著手,廣為搜集相關的領域,才找出解決方法,更有意義。
至於如何才能在研究領域上發光發熱,被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士?朱健康則表示,並不了解整個選拔過程,但他相信,除了過去研究經驗的累積外,也需走出實驗室,接觸同行或相關領域的科學家,參與研討會,才能精益求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