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古今戲劇中的屈原形象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6-14 00:08:50  


 
  奇幻之筆寫屈原成仙以抒懷

  在清代戲曲中,除去悲憤常態的“屈原”之外,周樂清的《屈大夫魂返汨羅江》、丁耀亢的《化人游》以及胡盍朋的《汨羅沙》都是幻化之作。他們的理由是:“悲歡常態,不足以發我幽思幻想,故一托之於汗漫離奇,狂游異變,而實非汗漫離奇、狂游異變也”,其目的是“別創規模,立案翻新,令觀者稱快,嘆未曾有”。其實,這些幻化之作就是時下的改編作品。他們往往以自我之浪漫情懷給屈原另設結局。比如,《屈大夫魂返汨羅江》寫屈原被漁父救活重返楚國政壇,並以積極的人生態度,獻策楚王,最終,楚國聯合趙國擊敗秦國,以雪前恥。丁耀亢的《化人游》則更加離奇,屈原不僅成仙,而且所居之所叫做“魚腹國”。有一何生修道成仙之後,在魚腹國求見屈原賦騷,只見有二老對坐圍棋,相對大笑說,你輸我蓬壺一座,閬苑三山,三十年後須當還我;另一個說,你輸我火棗十斛,瓊漿千石,待東海揚塵,卻來勾賬。胡盍朋的《汨羅沙》把屈原寫成湘江水仙,與吳江水仙伍子胥一起巡江,完全脫開史實,把屈原另行安排。仔細想來,這些劇作雖然與歷史不吻,但作者的用意在於對歷史的同情,對現實的失望,借屈原以寓意,從而達到寓言劇之目的。也許這更加符合人類和平之願望。人間天國雖然很難看到,但寄予理想是無可厚非的。現在想來,中國的懸幻作品古已有之,完全可以拍出《阿凡達》的電影效果。

  抗戰形勢需要借屈原以呐喊

  如前所述,今人對屈原的理解,基本上以郭沫若先生的觀點為依據。因為,郭沫若的《屈原研究》是其歷史研究的代表作之一。在他寫《屈原》話劇之前,他已經解決了屈原兩大形象的識別問題。其一,定屈原為偉大的愛國者;其二,把屈原作為孔子“仁政”的代表人物。他的愛國形象與主張仁政的形象是一致的。因為,他想以楚國為中堅力量,在六國推行仁政來統一中國,從而與“虎狼之秦國”的武力統一中國區分開。而他一生的拒秦之舉,恰恰與中國的上世紀40年代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大形勢相仿,所以,才有了郭沫若要寫《屈原》一劇的時代需要與革命動力。借古喻今,借歷史說現實,恰是郭沫若的長項,因為他對歷史頗有研究。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