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內地學者指出,勞動者實際生活支付能力下降,倒逼工資上漲。圖為黑龍江省工人 |
中評社香港6月19日電/大公報報道,富士康及南海本田等外企相繼提高了員工的工資,對此社會輿論普遍均予好評,但有內地經濟學者不無憂慮地指出,當前多地頻發的爭取漲薪行動,暗示著中國經濟提前接近“劉易斯拐點”,將失去此前推動經濟高速增長的廉價勞動力優勢。學者更進一步分析,其根源在於超發貨幣驅動的經濟泡沫吞噬了中國的勞動力紅利。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中國經濟評價中心主任劉煜輝近日在《上海證券報》發表文章指出,最近一段時間,我國南方地區出現了要求增加工資收入的一些罷工潮。在當前的工資水平和社會福利制度條件下,這預示著我國的廉價勞動力優勢可能已經消耗殆盡。
文章引述蔡昉教授的數據指出,在過去10年的最初幾年,中國農民工的工資增長約為2%至5%,2004至2007年期間工資增長約為7%,但去年卻一下子猛增了16%。另據來自溫州的消息也顯示,今年當地大多數工廠的職工工資都已上漲了20%。
“劉易斯拐點”提前到來
劉煜輝認為,“民工荒”和80後新一代農民工的理想追求變化對漲薪潮的到來有一定影響,但不足以說明中國勞動力市場的“劉易斯拐點”為何會提前到來。因為,按原先的測算,中國的勞動者紅利至少可以延續至2015年。
劉煜輝表示,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從根源上講,是中國長期以來靠貨幣超發驅動泡沫經濟的負面影響已開始凸現,並大幅吞噬了中國勞動者紅利的壽命。因為,超發的貨幣大量流向資本品,導致近年來土地和地產價格的急劇上漲,並導致城鎮的生活與商務成本的上升,但勞動者的實際生活支付能力同時卻在下降,這勢必會倒逼或推動工資的上漲。隨著務工成本的上漲,也意味著務農的機會成本也在上漲,於是又牽引出農產品的趨勢性上漲。反過來看,工業利潤變得越是微薄,更多的資金就越會擇機流出實體經濟,由此推動資本品價格以更快的速度上漲。這是一個自我強化的循環。
劉煜輝說,隨著各地政府紛紛大幅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很多人冀望於實現這樣一幅圖景:工資上漲,勞動者就可以擁有更多的錢用來消費,這樣就可以刺激需求,也可以改善企業的利潤,企業則可以提高定價的空間,如此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
漲薪未必形成良性循環
但是,這往往是一廂情願。因為,工資成本僅佔企業生產總成本上升的一部分,其他生產成本還包括輸入型的成本上升,如日前國際油價在77美元/桶、銅價在6500美元。可以想像,外部輸入型的成本上漲對中國企業將構成很強的負面壓力。
另外,劉煜輝指出,在國民分配大局中,勞動力報酬主要取決於就業與工資。一旦工資增長速度超過了勞動生產率提高的速度,這通常會減少企業的利潤,企業或會減少資本支出的意願(如訂單轉移和工人失業),或會通過增加資本支出來提高資本的密集程度,以替代工人數量(近年來珠三角很多企業主大幅增加機器設備的購進,多少反映了這一趨勢)。這樣,就會導致就業需求的降低,最終將無法提高勞動者報酬所佔國民收入比重,對消費也起不到正面的作用。
由此可見,資產泡沫倒逼工資上漲的結果,必然是會導致全社會勞動生產率的停滯甚至下降,這就是所謂經濟“滯脹”的根源之一。另一方面,因為害怕泡沫破裂的衝擊,又導致了我們遲遲不敢實質性地收緊貨幣,致使成本不斷抬升。這兩種搭配當然不是最好的經濟結果,即形成所謂的“滯脹”。當然,這不是單純講經濟停滯或負增長,而是說以往中國經濟增長的原動力可能會漸次枯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