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是香港回歸13周年,灣仔金紫荊廣場舉行升旗儀式。 |
中評社香港7月1日電/7月1日,香港迎來回歸13週年紀念日。與往年不同,站在回歸13週年時點上的香港,因為2012政改方案的順利過關,一子落定,滿盤皆活,城市發展迎來新局。
文匯網訊,2012年政改方案已告一段落。正如此間有識之士所言:政改落幕之際,正可成民生啟航之時。政改方案過關之後,香港經濟發展同樣到了重要關頭,香港如何提升城市競爭力,如何在全球激烈的競爭格局中,尋找新角色,將是香港需要繼續“過關”的重大命題。
近年來,因為爭拗而導致內耗不斷,香港已錯失多個發展良機。而今政改順利起錨,為香港贏得黃金時光,香港終於可將主要精力聚焦於與廣大民眾福祉攸關的經濟、社會、民生議題上,騰出精力解決深層次、關乎長遠發展的問題,對香港而言,當可為一大難得的發展契機。
站在回歸13年的時點上審視香港經濟,短期來看,今年香港經濟雖然復甦強勁,但反彈的失業率和高樓價等問題依然不容小覷,加之歐美復甦疲弱等外圍經濟變數,香港經濟發展仍面臨不少難題。
而從長遠而言,受亞洲金融危機、全球金融海嘯陰霾困擾,香港產業升級一直緩慢,經濟轉型乏力,而六項優勢產業能否打造成香港經濟“新引擎”亦仍是未竟之題。一言以蔽之,從短期和長遠來看,香港經濟順利“闖關”都並不是一道輕鬆的課題。
回歸13年,如何與內地經濟更緊密接軌,將成為香港經濟成功“闖關”的戰略支點之一。
事實上,回歸以來,香港一方面面臨著本地基建發展的一再蹉跎,一方面目睹著內地發展的一日千里。不少有識之士對近年來香港與內地接軌較慢憂慮在心:河套地區規劃紙上談兵十幾年仍未動工;《粵港合作框架協議》“分娩”了13年才呱呱墜地;港珠澳大橋提出設想後,在20年間一度議而不決。
而作為世博城市的上海,其凸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一舉一動更牽動香港目光。事實上,作為美國《時代》週刊提出的全球化時代三大新中心“紐倫港”之一,香港應有更大的雄心和抱負。如今,香港已回歸13年,困擾香港經年的政制發展癥結已經解開,香港應從中收穫更大的動力,釋放更大能量,提升經濟競爭力。
集資總額創全球之最的中國農行選擇下月在港上市,為香港市場投下信心一票,與此同時,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擴大亦為凸顯“香港角色”提供舞台,此外,CEPA的穩步推進,以及《粵港合作框架協議》均將為香港與內地經濟融合擴闊道路。
事實上,只要充分把握與內地緊密融合的機遇,聚焦解決經濟深層次矛盾,提升長遠競爭力,香港仍可坐穩中國城市的“一哥”地位,其獨特優勢在短時間內依舊不可被代替或比擬,而其順利“闖關”的成功係數亦將大大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