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7月3日電/要不咱們放棄巴西世界盃吧,真的!
新華社評論文章說,這不是為了招徠眼球的故作驚人之語,而是對中國特有的足球體制反思後的無奈之言。如果我們再一次次折騰出線足球,那沒準就真應了那個著名的足球笑話:中國球迷問上帝,中國隊多少年後能奪取世界盃,結果上帝哭了。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放棄巴西世界盃,不等於放棄中國足球,也不等於放棄世界盃,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避免我們所剩無幾的足球元氣不再被“瞎折騰”。
南非世界盃上韓、日攜手十六強,甚至朝鮮短暫的驚豔表現,都令中國足球本就所剩無幾的顏面蕩然無存。相較於鄰居們長足的進步,中國男足除了2002年衝入韓日世界盃的虛假繁榮外,始終都是世界盃的看客,頗有將板凳坐穿的架勢。於是,在如火如荼的世界盃背景下,對中國足球的批評之聲風起雲湧。有人戲言,韓國贏了罵國足,朝鮮輸了也罵國足,作壁上觀的國足為什麼挨了這麼多罵,總結而言,無非是讓國民失望,讓中國失威等等。
現在最怕的是什麼,就怕中國足球人“知恥而後勇”,橫下一條心,打死也要闖進巴西世界盃……那麼,我們有限的資源又將重復投進這無底深坑中。
不是說爭取進入世界盃不對,而是在中國特色的國情下,世界盃的目標往往被演繹成政績工程,催生出肆意破壞聯賽等完全不符合科學發展之舉動,令“豪賭世界盃”成為常態,更傷了中國足球本就匱乏的元氣。因此屆屆都爭取,等於屆屆都放棄。於是一次次找人來試驗,一次次將人試驗成罪人,直至罪孽深重,積重難返。中國足球也由此形成一個期望高、失望大、批評多、壓力大、求政績、再期望、又失望的怪圈。
從目前的亞洲格局來看,日本、韓國已經把我們甩得很遠,澳大利亞、伊朗實力明顯在我們之上,伊拉克、沙特估計比我們略勝一籌,包括朝鮮、卡塔爾、阿聯酋、巴林、烏茲別克斯坦、阿曼等實力和我們都是伯仲之間,有時候泰國等東南亞球隊也能折騰一下中國隊。2014年的巴西世界盃,亞洲依然只有4.5個名額,距離下屆預選賽也僅僅兩三年時間了,在這麼短的時間內,除非亞洲群雄一下集體疲軟,中國國足一下雄起,這樣才有可能前往巴西,但這種可能性實在太小。
關於中國足球衰落、敗壞的原因,已經說得太多太多;對於中國足球如何復興,也是眾說紛紜。但至少有一點可以肯定,中國足球的問題出在根子上,而想拯救中國足球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
那麼,我們可不可以一邊重鑄根基,一邊衝擊世界盃呢?
絕對不能!
足球本屬於遊戲的範疇,但在中國,它顯然被賦予了更多的功利色彩—能否進入世界盃,能否進入奧運會,成績會怎樣—太多太複雜的因素深入中國足球骨髓,使得足球徹底變了味道。一旦所謂的兩頭都重視,必然造成有限的資源向一邊傾斜,而最終的結果必然是雙雙失利。
韋迪下車伊始,負擔重任。他的目標就是拯救中國足球,讓中國青少年足球恢復,但同時也要打進世界盃。我們不會質疑他的能力,但給他的時間實在太短。不要忘記,他的退休時間恰恰就是巴西世界盃之後。畢竟,風格的建立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一直追求荷蘭風格的韓國,除了在韓日世界盃上借助東道主之利闖進四強外,也經歷了連續5屆世界盃折戟小組賽的慘痛,這才有了首次在非本土的世界盃上闖入16強的佳績。歐洲等足球發達國家的成就也多是基於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足球文化積澱,皇家馬德里等頂級俱樂部都過了百年華誕,而我們的聯賽開展還只有十幾年。
這不是韋迪的個人問題,而是可怕的中國足球的遊戲規則。4年一個週期,評判他們的標準就是出線。
退一萬步說,假設中國足球“人品大爆發”,請來了希丁克、穆里尼奧這樣的超人教頭,上下齊心,再憑藉點抽籤,國足神勇地殺進了巴西世界盃,甚至在巴西世界盃上“進一球,得一分,勝一場”,但那又如何呢?中國足球的根基起來了么?沒有!相反,這會成為某些人的擋箭牌,讓他們利用足球肆無忌憚地貪腐。2002年的米盧和中國隊的故事已經充分說明瞭這一切。
放棄巴西世界盃還有一點好處,讓足球少點關注。既然中國足球因其衰敗已經到了“人人得而誅之”的地步,換個角度想想,讓它喘口氣會不會對它更好一些?少點關注,讓足球人少點壓力;少點關注,讓足球人也減少點因此產生的浮躁;少點關注,讓更多資源投向青少年;少點關注,讓我們的足球多一點快樂。
回頭想想,難怪米盧能帶領國足闖進世界盃,因為他看準了國足的癥結,首次用“快樂足球”代替了“橫下一條心,一定要出線”。我們的足球,絕不能是苦大仇深的,足球,本身就是應該帶給人快樂的。
當然,放棄巴西世界盃不等於是不派隊踢了,而是不以出線為硬性目標,給年輕人更多的鍛鍊機會,讓我們的足球基礎打得更牢,其間,肯定有或多或少的指責,或者主要領導還會因此承擔責任。
中國足球有沒有暫時放棄世界盃的勇氣,先去種樹,等待後人乘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