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路途顛簸,戰火也緊緊追趕著護寶人。在湖南時,護運人員本想將這一批國寶暫時存放在岳麓山湖南大學圖書館,但之後覺得戰局不妙,於是馬上遷走。僅過半個月,日軍轟炸湖南,圖書館夷為平地。“事後大家都說,國寶有靈。”莊靈感嘆。
“文物南遷保護的不僅是文物,更延續著‘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民族精神。”李文儒表示。
李文儒說:“如果說抗戰是全民抗戰,那麼南遷就是全民護寶。百萬件文物、19000多箱、上萬公里路程、長達十幾年的時間跨度……所到之處,地方政府都是竭盡所能提供幫助和存放點,光靠故宮工作人員,連北京都出不去。”
據介紹,南遷文物在四川樂山和峨眉兩地的存放時間最長,存放數量最多——17000多箱文物放了7年多,期間都是靠當地老百姓出人出力。
當年故宮博物院樂山辦事處主任、《故宮文物避寇記》作者歐陽道達的兒子歐陽定武告訴記者:“有一件事讓我印象特別深刻,就是當地人搬箱子輕拿輕放,比熟練的搬運工都要仔細,他們為文物在樂山平安度過7年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歐陽定武回憶,存放文物的箱子都很沉,一個人只能背一箱,大箱子要兩個人才能搬動,所以搬運的時候就得依靠當地百姓。
文物南遷途中遭遇了大雪封山、汽車翻覆、船只遇難等種種險情,與此同時還進行了晾曬校勘、科學研究甚至遠赴英國、蘇聯展覽,整個過程中卻幾乎沒有損傷毀壞,也沒有遺失盜搶。這裡面除了幸運的因素以外,文物典守之完備嚴密,文物裝箱之巧妙科學,更是令人嘆為觀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