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者們認為項目“太商業”,有人把包裝後的古城墻比喻成“一個華麗的‘杯具’……猶如給斑駁古樸的兵馬俑刷上立邦漆”。
“這樣的商業觀念會對城墻構成一種文化上的破壞,它比遭受戰火蹂躪的破壞程度還要大。”西安當地一名研究古城墻的學者說。
現存的西安城墻,是明初在唐長安城的皇城基礎上擴建起來的。朝代更迭,古長安城的城門樓墻履行著它作為軍事防禦設施的本職,四面城門一一被戰火蹂躪,又屢次被修復。
明末李自成軍由長樂門(東門)攻入西安,長樂門城樓被焚;1911年,新軍轟擊安遠門(北門)城樓清兵的彈藥庫,安遠門城樓被毀;1926年軍閥混戰,在一場防禦戰中,永寧門(南門)失去了箭樓。1949年,解放軍西北野戰軍炸開安定門(西門)後,將紅旗插上了西安城。
非戰爭時期,城墻也曾屢受磨難。
20世紀早期,中國興起了拆除城墻的風潮。1927年,陝西國民政府曾計劃拆除西安城墻,城磚及磚灰可“供修築東南西北四大街道路之急需”,後不了了之。
長安大學城市研究所所長王聖學是西安人。據他介紹,解放後,“大躍進”中曾有拆除城墻拿城磚建廠煉鋼鐵的計劃,“文革”期間城墻連曾被破壞。
至20世紀80年代,墻體一些段落已嚴重破損。1983年,西安市政府開始大規模修復城墻,當時的市長親率軍民修葺城墻,建設環城公園。
王聖學說,人們現在看到的城墻“外衣”大多是現代製作,明清時的墻體部分被“外衣”包裹,不再示人。
相比戰火摧殘而言,學者們更擔心的是此次城墻景區的整體提升。
陝西省社科院副院長石英接受採訪時表示,古文物有文脈,連為整體,過度採用現代聲光電會破壞文物的古貌。而且這種破壞還容易被人忽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