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16日電/上半年,國際形勢發生了重大而深刻的變化,出現了很多新趨勢、新動向。而這其中,中國越來越成為一個舉足輕重的變量。不論是中國自身的成長,還是對外影響的上升,乃至在西方媒體眼中形象的變化,都日益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15日,外交部政策規劃司司長樂玉成在接受《環球時報》專訪時,對此做出了詳細解讀。
大國競爭總體是“文鬥”
對於國際形勢的變化,樂玉成司長認為,首先是發展問題更加突出,外交與發展的聯繫更加緊密。他說,經歷了金融危機之後,各國都更加認識到“發展是硬道理”,都在尋求如何更好地實現發展。經濟因素在國際關係中的分量大大增加,並且與政治、安全、外交等相互交織。比如G20討論的很多經濟和金融問題,同時也是戰略和安全問題。為保穩定、促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服務已成為外交工作的主線。特別是我們的駐外使領館在幫助我國企業“走出去”、開拓海外市場和資源等方面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其次,是大國之間的競爭與合作同步增加。樂玉成解釋說,大國間經貿摩擦增多,圍繞國際規則的較量加劇。但與冷戰時期不同的是,當前大國間的競爭總體上屬於“文鬥”。面對越來越多的全球性挑戰,任何國家都難以做到獨善其身,單打獨鬥地解決問題,總的看,合作仍是大國關係的主流和趨勢。
這讓人想到中美間持續已久的人民幣匯率之爭。近日,這一摩擦以美國財政部在匯率報告中未將中國列為貨幣操縱國告一段落。對此,樂玉成表示,中美兩國在一些問題上出現分歧時正常的,重要的是以理性,冷靜的方式處理分歧,避免兩國關係頻繁受到干擾。實踐反覆證明,中美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最大的發達國家,合則兩利,鬥則俱敗,中美關係穩定發展對兩國有利,對世界有利。
中國沒有陰謀,只有“陽謀”
如今,越來越多的西方媒體以一種異樣的語氣說,中國變得強硬了。對於這個問題,樂玉成反駁說,有些人損害別人的利益,反倒把別人維護正當權益的行為說成是強硬,這既不合情,也不合理。而對於它們認為中國外交戰略目標並不明確的觀點,樂玉成表示,如果用變了形或貼了膜的鏡片去觀察事物,再清楚的物體也會看不明白。中國的外交戰略十分明確並已反覆宣示,那就是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為國內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同時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他說:“其實,中國沒有陰謀,只有‘陽謀’,沒有野心,只有善心,沒有霸權夢,只有‘發展夢’。一心一意謀發展,讓人民過上富足、安寧的生活,為世界和平與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這就是中國夢。”
樂玉成提醒說,“中國強硬論”從一個側面顯示出我國的國際話語權還有待增強。他引述一位學者的話說,新中國成立60年來,前30年解決了“挨打”的問題,後30年解決了“挨餓”的問題,今後我們恐怕要面對“挨罵”的問題。樂玉成解釋說,這裡說的“挨罵”,不是因為中國幹了壞事。對於中國確實存在的問題,我們歡迎客觀、坦率的批評。但在很多問題上,比如氣候變化、中非合作等等,中國明明做出了貢獻,主持了公道,卻受到無端指責,甚至被歪曲抹黑,讓人感覺中國無論怎麼做都不對。原因在於,部分西方媒體總是用不公正的標準來衡量中國,而他們又掌握著國際話語權。其實我們有很多很好的理念。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過程中,“同舟共濟”、“風雨同舟”等中國成語就為國際社會所熟知。我們要駁斥外界的不實之詞,更要推動外界客觀全面地看待中國。
對外交往不能未富先驕
下半年,中國領導人的出訪將非常忙碌,這被看做是中國在積極與世界交融。“這種交融不僅體現在中外領導人高層接觸和峰會外交上,也體現在中國已成為規模超萬億美元的世界大市場上,體現在中外普通民眾日趨活躍的聯繫和交往上”。樂玉成以正在舉行的上海世博會為例說,聖馬力諾是一個只有3萬人口的小國,每天卻有1.5萬名遊客參觀他們的國家館,這讓他們興奮不已。樂玉成說,“國之交在於民相親”,中外百姓之間的密切交流將進一步拉近中國同外部世界的距離。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這種交流中,中國越來越給世界留下“很富有”或“太富了”的現象,而這與中國國內由於地區發展不平衡,很多地方經濟還很落後的現實國情並不相符。樂玉成說。中國是發展中國家這一基本事實相當長時間難以改變。我們既要實事求是地宣傳我們的發展成就,向外界表明中國願意承擔與國力相稱的國際責任,也要讓外界知道,北京,上海並非中國的全部,解決13億人口的溫飽問題還面臨很多艱巨複雜的挑戰。在對外交往中,我們尤其不能未富先驕,不能嫌貧愛富,走出國門的中國人都應該注意這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