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卸任是必然的事實,但是,成功連任還不到1年,羅格便開始高調計劃自己的退休生活,這多少讓人們感到意外。
也許國際奧委會發言人馬克.亞當斯本月在倫敦發表的言論多少可以解釋羅格的做法:“當羅格主席在2013年結束任期之後,他不想扮演幕後主腦的角色,而是希望繼任者擁有打造國際奧委會新面貌的自主權。正因如此,他最多會在允許的條件下擔任名譽主席,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不希望繼續活躍於組織內部。”
新主席基本將從15執委中產生
根據《奧林匹克憲章》,國際奧委會主席須在國際奧委會全會上以無記名投票方式從委員中產生,主席任期為8年,可連選連任,連任每屆任期4年。國際奧委會成立之初,現代奧運會創始人顧拜旦提出主席輪流制,即國際奧委會主席由奧運會舉辦國的委員擔任,4年一輪換,以體現奧林匹克運動的國際性。由於首屆現代奧運會於1896在希臘雅典舉辦,因此希臘人維凱拉斯擔任第一任主席。雅典奧運會結束後,下一屆奧運會將於1900年在法國巴黎舉辦,於是顧拜旦接任為第二任主席。第3屆奧運會定於1904年在美國聖路易斯舉辦,因此巴黎奧運會後,顧拜旦準備將主席一職交給國際奧委會的美國委員、普林斯頓大學教授斯隆。但是斯隆認為,頻繁更換領導人對新生不久的國際奧委會十分不利,堅持要顧拜旦留任。
歷史證明斯隆的意見是正確的。顧拜旦在其長達29年的國際奧委會主席任期內殫精竭慮,對奧林匹克運動的生存、發展與創新作出一系列重大貢獻。顧拜旦之後,先後擔任國際奧委會主席的共有6人。
除了前兩任主席之外,其餘6任主席均由國際奧委會選舉產生,最近的4任主席均無一例外地擔任過國際奧委會執委,第5、6、7任主席在當選前均擔任副主席。按照這樣的傳統與趨勢,第9任主席人選可以基本確定將離不開目前國際奧委會執委會的15人名單以內,而4名副主席轉正的機會又比其餘的執委要大。
國際奧委會執委會由15人組成,其中主席1人,副主席4人,委員10人。現任4名副主席中包括中國的于再清、意大利的馬里奧.佩斯坎特、新加坡的黃思綿以及德國的托馬斯.巴赫。10名委員包括傑哈德.海博格(挪威)、丹尼斯.奧斯沃德(瑞士)、芮妮.費塞爾(瑞士)、馬里奧.瓦茲奎斯.納尼亞(墨西哥)、弗蘭克.弗雷德里克斯(納米比亞)、納瓦爾.艾爾.穆塔瓦科爾(摩洛哥)、理查德.L.卡裡昂(波多黎各)、克雷格.裡迪(英國)、約翰.D.科茨(澳大利亞)以及薩姆.拉姆薩米(南非)。
亞歐兩副主席成為熱門
德國人巴赫在今年溫哥華冬奧運期間成功連任國際奧委會副主席之後,便被視為羅格接班人的最熱門人選。巴赫生於1953年,在上世紀70年代是一名優秀的擊劍運動員,他代表德國隊參加過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巴赫在退役之後成為一名律師,並於2000年當選為德國奧委會副主席。巴赫在國際奧委會的仕途也是一帆風順,從委員青雲直上,2006年當選副主席,今年成功連任。巴赫曾經在2008年力撐北京,他在接受德國《法蘭克福匯報》及《星期日圖片(圖片)報》專訪時明確表示,反對抵制北京奧運會。
在國際奧委會現任4名副主席當中,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于再清名列第一副主席,他也成為羅格接班人的熱門,如果他成功當選,將成為歷史上第一位當選國際奧委會主席的亞洲人。2000年進入國際奧委會的于再清在2008年8月7日舉行的國際奧委會第120次全會上當選副主席,他也是繼何振梁之後第二位擔任國際奧委會副主席的中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