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認為,故宮在文化遺產的開發和保護上存在以下問題:1、文化保護步伐滯慢,主要是故宮未開放地區建築的文保水平較低;2、文化資源浪費嚴重,大量的珍貴文物無法對外開放;3、文化產品的利用水平低;4、會展策劃能力低,形式單一。
還需要指出一點,所謂的故宮“日最大接待量”和“日最佳接待量”,目前只是故宮自己的粗算,科學性和精確度都有待提高。2008年8月,西藏“布達拉宮重點建築結構監測及參觀客流控制值研究”項目完成,其研究結果顯示:布達拉宮需把參觀人數嚴格控制在每天2300人。布達拉宮的科學監測方式,值得故宮借鑒使用,另外,故宮應該向國家文物局盡快申請測算游覽人數的上限,同時,加快全面推行電子售票制。這好比一個人減肥瘦身,首先要弄清自己的體重到底是多少。
多算北京旅遊的“大賬”
故宮飽受肥胖困擾,“病根”其實是北京文化旅遊的產品形態。北京旅遊業“十一五”規劃中,對北京旅遊的產品判斷是以“觀光為基礎的核心吸引力產品”,故宮就是典型。觀光游的盈利模式主要是追求客流和景點收益的最大化,門票、礦泉水等景區商品的漲價成了最直接和有效的方式。
文化旅遊要以區域經濟需求為根本,讓不同景點實現基於差異化的充分發展。微觀上,要打景點的小算盤,即“門票+景點紀念品+景點餐飲”的方式;宏觀上,要關注區域的大賬本,後者才能合理實現世界文化遺產的利用效能。
實際上,故宮對北京第一位的產業貢獻,並不是其門票收入,而是其在世界範圍內巨大的品牌效應。2009年,北京的人均旅遊消費為342.5元,按照900萬人次計算,故宮的品牌效對北京市的旅遊綜合收益貢獻約為308億元。所以,故宮的最大責任就是搞好保護,保護得越好,品牌效應就越大。在故宮園內的消費是小算盤,在北京的綜合消費才是大賬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