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丹霞申遺專家組組長,中山大學教授彭華。 |
中評社廣州8月12日電/申遺十幾億資金花在哪裡?
隨著“中國丹霞”地貌成為中國的第40項世界自然遺產,一時間中國又掀起了“遺產熱”。根據建設部的統計,目前中國有包括杭州西湖在內的35個項目正式備選申遺,而各地躍躍欲試提出申遺的已經排隊到下個世紀。
與此同時,各地政府在申遺上的花費可謂不遺餘力:“中國丹霞”申遺牽頭的湖南崀山所處的新寧縣,為這一次申遺花了4億多元,而其2008年的財政收入才剛剛突破2億元。“中國丹霞”六地共為申遺花費十幾億元。
這些高達十幾億的巨資究竟花到了哪裡?政府一擲千金衝動的背後又是什麼原因?成為世界遺產之後伴隨的門票漲價潮又如何解讀?廣州日報專訪中國丹霞申遺專家組組長,中山大學教授彭華。
十幾個億申遺值不值?
成為世界遺產後,旅遊帶動GDP的神話,一直為每個申遺的政府津津樂道。
平遙古城1997年申遺成功,旅遊門票收入從1997年的125萬元增加到2008年的7500萬元,旅遊綜合收入從1250萬元增加到2008年的6.7億元,旅遊收入占GDP的比重從1997年的0.96%增長到2008年的13.91%。
而雲南麗江1997年申遺成功,三年後旅遊綜合收入就達到13.44億元。
然而,並不是每一種成功都可以複制,最近,有媒體曝出貴州省荔波縣成功申報“中國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但該縣因申遺而欠下2億多元的債務。
記者:您曾經說“中國丹霞”申遺大約花了十幾個億,具體花在了哪些方面?
彭華:我沒有作過詳細統計,這個數據是我根據各提名地的報告數據粗略計算的,但比較接近事實。綜合來看,投資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