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魚行醉龍節”是澳門民間的傳統節慶活動。(頭條日報) |
中評社香港8月20日電/澳門一直被喻為香港後花園,歷史文化亦引人入勝。澳門成功把歷史古城區申報世遺後,當地旅業即一帆風順。而澳門傳統“地水南音”、“道教科儀音樂”及“魚行醉龍節”亦已成功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推薦名單。
頭條日報報道,全國共申報了三千多個項目,希望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澳門歷史博物館館長陳迎憲,對“地水南音”、“道教科儀音樂”及“魚行醉龍節”獲成功入選“非遺”深感欣慰,他指此舉可更有效保育古老行業。
列國家級推薦名單
其中“地水南音”主要由弱視或失明人士獻唱,其獨特唱腔,能充份表達社會低下階層的無助心情,但由於歌譜只在唱者腦內,要找專人紀錄歌譜作申遺之用,花上不少時間。
而“道教科儀音樂”,亦因曲詞全靠口耳相傳,加上現存曲譜以“工尺譜”寫成,整理資料就足足花了三年。澳門道教協會會長吳炳鋕表示︰“科儀音樂混合了道教北方‘全真派’和南方‘正一派’而成,曲目共五百多首。”
至於“魚行醉龍節”則是澳門民間傳統節慶活動,源自廣東中山已經失傳的習俗。每年四月七日,澳門從事漁業批發和零售的商販,就會在街市舞木龍祈福,更會邊舞邊喝酒,踏似醉非醉的舞步。澳門鮮魚行總會會長蘇中興透露,已獲邀到上海世博表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