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布朗執政是災難”
布萊爾1997至2007年間出任英揆,三度帶領工黨贏得大選,但布朗首次掛帥,工黨即輸掉5月大選。布萊爾指布朗未能利用扭轉經濟危機的政治本錢贏得大選,原因是他放棄奉行新工黨的改革路線(即放棄傳統工黨的福利主義,走中間路線),“我恐怕答案很明顯,勝利全仗新工黨,失敗全因離棄新工黨”。他聲言,讓布朗執政是一場永遠不會有作為的“災難”。
廿載瑜亮之爭 戰友為相位反目
布萊爾與布朗曾是並肩打江山的親密戰友,逐漸明爭暗鬥反目成仇,布朗甚至不惜4年前幕後策動逼宮,把布萊爾拉下馬,全因兩人逾廿載的“瑜亮之爭”。
布萊爾和布朗恩怨始於1983年,他們同時進入下議院成為議員,甚至曾共用辦公室。1994年,工黨黨魁史密斯(John Smith)逝世,兩人為爭奪黨魁而起心病。由於兩人在黨內實力旗鼓相當,為保黨內團結,兩人據報曾私下協議,布朗答應讓路,由布萊爾先當黨魁,他日拜相後,要讓布朗出任財相,並在第二任期把首相寶座讓給布朗。
政治魅力十足的布萊爾,1997年領導工黨上台,但工黨當權後搞實務更多的,其實是布朗。在他主理經濟下,英國經歷了50年來最長經濟增長期,連美國聯儲局前主席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都盛讚布朗超卓的經濟決策能力,他所締造的經濟成績,鞏固了布萊爾的民望,惟兩人關係日差。
布萊爾被指違諾拒讓位
布朗2003年就為出兵伊拉克開支,與布萊爾唱反調,布萊爾則不理君子協議,拒絕交出相位,兩人終反目成仇。
伊戰出兵無悔 聲言為死者流淚
布萊爾由上台初期民望高企,到10年後在民意慘淡下落台,不少評論認為,工黨政府2003年以伊拉克發展大殺傷力武器為由撐美出兵,卻找不到任何生化核武,更令大量英兵陣亡,成為布萊爾民望由盛轉衰的轉捩點。他在回憶錄中,聲稱對戰爭死者感到“非常抱歉”,稱未能預見戰爭帶來如此巨大痛苦,又聲言為此“流過不少眼淚”,但堅持開戰無錯。有死者家屬即時抨擊他不過在“流鱷魚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