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如果不是“海權之爭”,那麼你認為美方的這些動作對中美關係的真實含義是什麼呢?
黃仁偉:其真正意義在於美國對中國進行戰略試探,看看中國是不是真的要把美國擠出亞洲。如果真如此,美國就要作出戰略調整,甚至可能把它的全球力量集結到亞洲來和中國全面對抗。這對美國而言代價太大,不能輕舉妄動。出於長遠考慮,這又是一種不能不做的戰略試探。
美國的另一個目的,就是借此占據道義制高點,恢復美國在亞洲的信譽,牽制中國在東亞地區影響力上升。從“天安號”事件到美韓黃海聯合演習,到希拉里在河內的講話,再到“華盛頓”號航母進不進黃海的反覆表態,都表明美國人加緊了這一試探。當然,中國也必然作出反應,結果讓人感到是雙方負面互動。隨著戰略疑慮增加,戰略試探也升級了。現在風波還沒有完全平息。雙方戰略界應該認真反思,重新認識問題的根本所在。
我認為,中國東亞地區戰略也沒有改變,我們從未打算取代美國的地位。隨著中國的全球化參與度不斷提高,對國際海上通道的責任也在提升。近年來中國海軍參與聯合國授權下的亞丁灣商船護航實踐表明,中國適當地發展軍力對穩定國際安全秩序是積極貢獻。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也是有利於美國減少海上安全負擔。
美國自己的危機感加重,在戰略上對中國不放心,但在具體問題上又需要中國合作,要求中國分擔責任,這本身就是一個悖論。所謂“戰略不信任”,首先來自美方,這是問題的症結所在。對於中國而言,應該注意不要輕易把美國的戰略試探看作是戰略對抗。如果把這種判斷付諸行動就可能促成對方真的戰略調整。美國同中國合作的利益大於對抗所得,維護穩定仍然是中美關係的主流。
一是中國市場可以幫助拉動美國經濟,中國從美國進口越多,越有利於美國就業和經濟復甦。如果美國經濟持續低速,聯邦財政救市和刺激已經很難,更需要外部的力量來刺激美國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