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兩岸關係
“台灣問題的關鍵是美國人。”“中國人肯定願意同台灣達成一致,但美國反對。中國人甚至允許台灣人擁有他們自己指揮的軍隊。他們不會宣布,但我想,他們會這麼做,如果這是作為一個條件的話。為了使台灣名義上是中國的一部分,他們也會作出其他一切可能的讓步。他們會比在香港問題上走得更遠。北京的統治者要比在台北的統治者更靈活。”
“對於台灣的未來政策來說,經濟上的考慮越來越重要。今天,這種考慮對台灣政策的作用要比對美國總統大得多。台灣以一種非同尋常的,鑒於其地理狀況也是可以理解的規模,使自己依賴於大陸的中國經濟,這有利於和平。”
“即使在今天,台灣的民主制度與西方的民主制度也很少相幹。台灣的民主制度是由西方的媒體和政客們豢養起來的。首先是由眾議院和參議院,他們想以此來損害北京的共產黨人。現在這種情緒慢慢平靜下來了,因為近15年來美國的二排和三排議員也去北京和上海訪問了。他們當然為自己所獲得的印象所傾倒。這些印象與他們原先想象的以及訪問台灣時人們悄悄地告訴他們的完全不同並且要積極得多。這將推動他們在台灣問題上願意妥協的進程,時間將有利於大陸的立場。”
關於日本
“日本人雖然理解,自己在亞洲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但他們與德國人不同,沒有正式表示悔過。”
“我曾和一位日本政治中起過作用的朋友談論這個題目。這次談話開始時是討論美國和日本商定的美日互助條約的補充條款。我向這位日本朋友指出,我認為這項協議是不幸的。我說:‘你們把自己變成了美國一旦同中國發生衝突時的航空母艦,你們如此大規模地武裝自己,這不是必須的,誰會攻擊你們呢?’他對我的天真大吃一驚,說當然是中國有可能發動攻擊。我接著問他:‘中國皇帝最近一次派兵到日本是什麼時候?’他只是說:‘你贏了。’但我沒有使他信服。他害怕中國。日本的政治階層今天仍然認為,中國可能攻擊他們。“日本人過去沒有能做到這一點,是因為他們沒有擺脫他們那種民族利己中心主義的世界觀。日本在東亞是最受質疑的大國。特別是朝鮮人不信任日本。日本人還沒有理解到,他們自己把所有的鄰國都變成了敵人。他們要對自己的被孤立承擔主要責任,而不應責難中國人。對這一點,他們還一直沒有認識到。”
“日本文化的大部分--從陶瓷和文字,一直到建築、園藝、繪畫和佛教--來自古代中國,部分是經過朝鮮半島傳過來的。早在公元600年,佛教就被宣布為日本的國教。後來日本接受了中國的行政管理制度,即中央集權制的官吏國家。說影響範圍,那是符合實際的,但勢力範圍這個說法太過分了。日本人沒有去中國磕頭,但文化的影響不應低估。沒有4000年中國文化的發展,就談不上日本的文化。”
“今天的文化差異將讓位於共同的文化根基。這個根基無比強大地源自中國,而不是日本。因此,許多日本知識分子感到自己在中國面前,文化上處於劣勢,不過他們不樂意公開承認這一點。知道90年代,日本人以自己在經濟上的優越感彌補了這一文化上的自卑感。今天這已不再起作用了。也許會有一天,日本人會認為,強調自己在文化上接近中國是有利的。”
關於印度
“不應當過高估計印度的民主制度,那不過是上層的民主制度,講英語的也只有上層。印度有十八九中語言都是官方語言。如果一個政府沒有能力使人們學會讀書寫字,這種民主制度有什麼用?中國文盲占人口11%,而印度占40%.印度的法律制度還有一個對立面,就是泛濫成災的官僚機制,因而印度是很難治理的。此外,還有印度教與穆斯林之間的敵對。它不僅在克什米爾,而且在印度本身都起作用。”
“直到21世紀初,印度人和中國人既非朋友,也非敵人。通過其經濟參與全球化,他們被迫進行合作。”
“印度的發展比中國大約落後10-15年。從新德里機場出來,人們感受到身處於一部歷史片裡。出租汽車像是30年代的。新德里幾乎沒有高樓,見到的西方現代汽車要少得多。基礎設施處於一種可憐的狀態。雖然印度喜歡把自己描 繪成時信息技術國家,實際上只有一些‘高新技術小島’。印度有將近11億的人口,擁有的手機卻比中國少10倍。我的印象,印度是一大片五彩繽紛的混亂,而中國有相對的秩序。第一眼看上去,中國是我更願意投資的國家。儘管印度同中國不同,它從英國人那裡接過了一個起作用的法律體系。當然,印度人向世界開放比中國晚了整整十年。1991年,印度經濟處於崩潰的邊緣。印度政府是被迫讓外國投資者進入本國的。”
“印度迄今只能以電腦工業的高新技術讓基地出眾,而中國已在幾乎所有領域擁有自己的技術。今天中國已是印度的第二大貿易夥伴。印度主要出口原料:鐵砂和礦石、普通塑料和海產品。中國主要供應電子產品。印度和中國是否會成為相互補充的市場,現在難以估計。但不能排除,對印度的未來而言,同中國的經濟合作可能比同美國的軍事合作更為重要。”(來源: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