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陳芳明:台灣民意與兩岸關係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9-12 11:33:04  


  中評社台北9月12日電/政大台灣文學研究所所長陳芳明今天在聯合報撰文分析兩岸關係,特別是近今年發展,主要內容如下。 
 
  兩岸關係的突破,始於1980年代初期的老兵返鄉運動。縱然當年台灣戒嚴體制還未解除,中國社會猶殘存文化大革命的餘悸;但歷史閘門一旦啟開之後,雙方再也不可能使交流互動的速度放緩。三十年來,兩岸的政經變化,以天翻地覆來形容,庶幾近之。台灣的民主改革,已經成為東亞的一個典範。中國在經濟上以大國崛起的姿態,不僅超越日本,還傲視歐美。

  客觀條件使緊張對峙的兩岸關係,不能不趨向和緩。尤其2010年ECFA簽署之後,以合作代替對抗的形勢顯然已確立下來。這種互動的關係,台灣社會如果說沒有受到衝擊,那是不可能的。至少對於中國經濟的改革,以及伴隨而來的開放,都相當程度影響台灣的住民。

  《聯合報》在八月下旬所做的民意調查,相當具體反映了現階段台灣百姓的心理狀態。這項調查非常符合最近十年台灣社會的政治走向,也非常貼近一般小市民在言談中的價值傾向。從統計數字來看,維持現狀是台灣民意的主流。以維持現狀為基礎,這項民意調查潛藏的意義才能彰顯出來。

  具體而言,維持現狀的取向決定他們對兩岸和戰的態度,這說明為什麼民意評估戰爭發生的可能性特別偏低。

  也正是以維持現狀為主流,民意更加偏向選擇社會與經貿的互動,並且也期待兩岸官方的往來能夠提升。和平意願縱然如此強烈,他們對於軍事、外交的期待則稍呈悲觀,這當然也是日常生活中小市民的共同感覺。北京拒絕撤廢飛彈,以及國際上的強力封鎖,對於台灣百姓情感的傷害至深且鉅。這也是對維持現狀的主流民意,投下陰影。

  近三十年來台灣民主改革,也是構成民意抉擇的重要因素。民意調查顯示,台灣社會對於大陸官方與民間的正面印象都同樣偏低。

  對於大陸人民的印象較好,是期待公民社會的早日誕生。台灣的公民社會並未臻於成熟,但是小市民的期待則相當殷切,而同樣的期待也投射在大陸人民之上。台灣社會追求和平的意願非常強烈,但這不是單方面的意志就可企及。三十年來能夠走到這樣的階段,可謂不易。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