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9月14日電/澳大利亞《星島日報》報道,香港在晚清時期華工放洋史上擔當重要角色,成為今年紐省歷史周所探討的一個重點主題。主辦單位之一的澳洲華人歷史協會在9月12日舉行講座,邀得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名譽副教授冼玉儀博士講解這一段較鮮為人知的歷史。
澳洲華人歷史協會在11日舉辦一場英語講座,題為“晚清時期旅澳華工的香港足跡”;並在12日舉行“華工流徙與香港”粵語茶聚,冼玉儀教授在會上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向與會者介紹近代華人出洋的歷史。
冼玉儀表示,香港是19世紀中國內地與澳洲、美國、加拿大和新西蘭等金山諸國的重要中介樞紐。隨著澳洲在1850年代發現金礦,大批中國人從珠江三角洲經香港前往澳洲尋找“淘金夢”,令香港成為重要的移民轉口埠,這對香港的船業發展起了很大影響。
據統計,在1861年,旅居紐省的華工多達13000人。到底有什麼原因驅使他們離鄉別井,遠赴外地謀生呢?冼玉儀指出,除了因為晚清時期出現耕地不足、戰亂和失業等問題外,更重要的原因是美國和澳洲等國相繼發現金礦,在國內掀起尋金熱。不少中國人均視之為可改善生活的財路,紛紛出洋海外。其後有賺大錢的華工回國,令同鄉人羨慕不已,使更多人向往成為“金山客”。
許多旅澳華工都是來自中山、三邑、四邑和東莞等地,同鄉會成為他們的重要支持組織,不但提供聯誼活動,還協助他們與家鄉保持聯繫。當時的華人移民有一種特別的習俗,就是希望離世後骨殖能遷葬至故鄉,供親人和子孫拜祭。香港在這個遷葬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因為澳洲的同鄉會通常會把骨殖寄到香港的東華醫院,再由香港的同鄉會與內地聯絡,安排遣送遺骨。
除此之外,冼玉儀教授還表示香港是很多澳洲華僑的第二故鄉,不少歸僑都會選擇在香港定居並創業,因為香港的社會制度和西化生活方式較適合他們。這些華僑包括永安創辦人郭氏兄弟、先施創辦人蔡興和馬應彪,還有革命家兼南華早報創辦人謝纘泰等。
參加這次聚會的澳洲華人歷史協會成員包括會長何鍵剛、副會長方勁武、秘書陶建文、財政李玉梅和委員鄭嘉樂,此外還有逾50名出席者,包括李承基、甄振綱、蘇張艶影和夏冠昌等僑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