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北京的王麻子。 |
中評社北京9月14日電/《北京日報》報道,“磨剪子磨刀——”
這是我幼年記憶中時常回蕩在北京胡同裡的吆喝聲——磨剪子磨刀的。那時候,我們家的剪子、菜刀上頭差不多全都刻著仨字:“王麻子”。於是乎,在我心裡,那個開刀剪店的人就跟磨剪子磨刀的打扮差不多,只不過臉上有麻子……
數十年後的今天,有緣採訪北京櫟昌王麻子工貿有限公司總經理白錫乾,這位年近六旬的掌門人給我的印象是嚴肅、敬業、性情中人。
上世紀90年代後期,有著三百多年歷史的“王麻子剪刀”(廠)嚴重虧損,到了資不抵債的境地。此時,白錫乾被調來擔任該廠廠長,組建北京櫟昌王麻子工貿有限公司。首先是組織人員到首都圖書館、北京檔案館查閱了明清至民國時期有關“王麻子”的資料,並到河北、山東走訪在王麻子工作多年的退休工人,了解他們手上的“絕活”,整理出資料……使王麻子剪刀傳統鍛制技藝順利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祖宗強,也不如我們自己強。”白掌門如是說。他是一個要強的人,對老字號有著難解的緣、深深的愛!為了王麻子品牌,曾經不顧身患重病,在醫院搶救了9天9夜才脫離生命危險……如今的王麻子,發展成擁有數10家門店,年營業額2000萬的盈利企業。2009年,他本人也被評為中國企業文化創新十大領軍人物。然而,白掌門的心依舊沉重,他認為這個300年老字號的品牌價值遠遠不只如此!
“歷史上,毛主席曾經連續兩次對王麻子做出指示,強調‘王麻子要永遠保存下去’。我們現在的當務之急是轉機建制,再創輝煌。我現在的工作重點就是保住品牌,品牌保住了,即使我將來退休,也會有後來者再創輝煌;品牌保不住,那就什麼都甭說了,一失足成千古恨!”
為保住王麻子品牌,白掌門在企業並不“輝煌”的今天,投資100多萬元元建成一座總建築面積近700平方米的王麻子剪刀歷史文化博物館,通過“幻影成像”、“動感翻書”等現代手段的演示、實物展覽、現場製作等展示王麻子剪刀傳統鍛制技藝的演變和發展過程。其中不乏眾多記述王麻子發展歷史的珍貴照片,以及各種檔案。白掌門指著其中一份1890年的送貨單道:“這些東西對王麻子這樣的老字號價值連城,在誰手裡丟了誰就是千古的罪人。現在擺在這裡,我就放心了!”
小鏈接
話說王麻子
論起王麻子,那年頭可是不短了,清朝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這王姓掌櫃的,山西人也,明朝末年進的北京。最初以經營火鐮生意為主,不用問,臉上有麻子。那時候,王掌櫃本人並不製作剪刀,全靠從民間作坊裡躉購。可有一樣,嚴把質量關!掌櫃的親自下去選貨,堅持以“三看”、“兩試”進行驗收。即:看外觀、看刃口、看剪軸;試剪刃、試手感。凡經不起三看、兩試的一律不收。日子一長,王掌櫃雜貨鋪的剪刀闖出了牌子,人稱“王麻子刀剪鋪”。
嘉慶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王麻子後代正式掛出“三代王麻子”的招牌,改以經營剪刀為主,並在所銷售的剪刀上鐫刻“王麻子”三字作標誌。賣出的剪刀裝在一個印有“王麻子”的紙袋裡,上有文字承諾:如在一年之內,發生某種損壞,包換包退。
(本文部分資料由前門大街管委會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