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9月21日電/今年是金門協議廿周年,台方簽署代表、“中華民國”紅十字總會會長陳長文昨天飛抵金門時表示,廿年前兩岸關係非常險峻,能排除萬難簽訂金門協議,非常不容易。
聯合報報道,當年參與協議的兩岸紅十字會代表,今天將重回簽署地舉行紀念活動。陳長文與“行政院”前院長郝柏村等,昨天下午四時許飛抵金門,以主人身分準備接待大陸紅十字會韓長林等,重回到金門協議簽定地點仁愛新莊。
不過,歷史總是充滿巧合,金門協議在廿年前遇到颱風,原訂九月八日至十日的商談,延到十一日,廿年後的紀念活動又碰到凡那比颱風攪局。
韓長林等大陸代表,原定今天上午從廈門小三通抵金門,但偏偏小三通上午停航半天,天氣好才會提早開航,否則韓長林等要延到下午才能抵達金門。兩岸紅十字會再度重演廿年前,一波三折的歷史巧合。
陳長文昨天則表示,在颱風後接待大陸紅十字會朋友,“風雨故人來”的感覺特別好。當年參與協商的“中華民國”紅會副秘書長徐祖安日前也表示,回想起廿年前商談前,同樣遇到颱風,這廿年來兩岸關係發展猶如風雲變幻,顛簸前行。
當年決定在金門會談的郝柏村指出,談判是紅十字會的功勞,他只是決定在哪裡談,選擇金門是因為金門距離大陸最近,當時不能到大陸去談、大陸也不能來台灣談,所以選金門。
郝柏村指出,當年金門由戰場變成和平議場,在“中華民國”、中華民族歷史地位上,是非常重要的。他強調,在世界上沒有一個戰場像金門一樣,一百四十六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打了約五十萬發砲彈,打了還沒事,這是金門人值得驕傲的事,也是金門人在歷史上的價值與歷史意義。
金門協議小檔案
一九九○年九月十一日,大陸國台辦交流局副局長樂美真、紅十字會秘書長韓長林等五人,搭乘漁船秘密抵金門,與“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秘書長陳長文等,在金寧鄉仁愛新莊簽署金門協議,就遣返刑事犯、打擊犯罪達成共識,遣返以符合人道、安全、便利為原則,以馬尾─馬祖,廈門─金門為遣返交接地點,交接時雙方均使用紅十字會專用船。
“金門協議”是自一九八七年台灣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後,處理兩岸事務所簽署的第一個協議,開兩岸事務制度化處理的先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