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2日電/中日撞船事件發生之後,西方媒體大肆宣揚中國在處理這件事上的態度強硬,並由此引發出所謂的“中國強硬論”,這成了流行十多年的“中國威脅論”的最新變種。《環球時報》30日發表社評《“強硬論”怎麼可能嚇住中國》,內容如下:
“中國強硬論”在中日撞船危機之後達到了高潮。不少歐美媒體為日本幫腔,稱中國在展示“肌肉外交”。它們警告中國說,中國正在“自我孤立”,把四鄰一步步推向美國。
這樣的批評有可能誤導周邊國家對中國的看法,也會對中國的外交學者和政策制定者們生成一定壓力。而這恰是西方輿論領袖想要做的,他們曾說.纏身於亞洲麻煩的中國,就像一頭在瓷器店裡轉不開身的大象,它應當一動不動地老實呆著,只要它一動,就會把店裡的瓷器紛紛打碎。
西方的戰略家們對遏制中國崛起越來越缺少信心,於是他們對如何讓更強大的中國謙恭、溫順流露出興趣。很多人撰文,誇前些年的中國低調、溫和,而“強硬”是今年以來中國外交的“突然轉折”。事實上,中國在“轉折”前挨的罵一點也不少,如今的“中國強硬論”只是流行十多年的“中國威脅論”的最新變種。
有可能外界真的認為中國這次與日本的交涉比以往強硬,但由於事情涉及領土和主權,周邊認為中國“被迫強硬”,比真心認為中國“故意強硬做給人看”的人實際上要多得多。亞洲地區領土糾紛很多,這裡的人大多理解領土爭端一旦開啟,就很容易上演國家間的“強硬競賽”。
然而西方輿論卻作出很天真的樣子,驚詫於中國這一次“毫不讓步”,儘管率先在釣魚島海域抓人挑起爭端的是日本。如今中國、日本強硬對強硬,但中國被單挑出來,掛在西方的輿論墻上示眾。由於西方掌握著大喇叭,中國再大聲辯白,也總是被揚聲器裡的批評聲湮沒。
這一切注定了中國與西方的辯論效果將是有限的。幸運的是,“中國強硬論”不是黃油,也不是貿易順差,它除了帶來一些紛擾,給亞洲帶不來任何實際利益。因此就像以往的“中國威脅論”最終在中國周邊顆粒無收一樣,這輪對“中國強硬”的炒作也不會改變亞洲的什麼。
最重要的是中國要淡定、坦然。要知道,由於西方輿論對中國罵得太多,花樣出得太快,這些指責的衝擊力在遞減。更因為“中國強硬”的概念模糊,可以牽強附會的事實很少,它不可能成為亞洲國家的集體感受,更不可能驅動中國周邊國家採取針對中國的集體敵對行動。
“中國威脅論”沒把中國怎麼樣的事實證明,西方的“嘴”打不倒中國。中國有力量就跟它打嘴仗,打不過也沒關係,就埋頭做事。中國這30年被西方誇的時候很少,但我們的對外貿易像滾雪團一樣變大。
實際上我們的問題是,中國還沒適應今天的位置,有點忐忑,對如何處理與周邊的麻煩缺少經驗。但這也沒關係,我們盡量以“外交無小事”的謙虛做事,但由於中國越來越強,對一些外交小錯其實我們也完全能承受。讓我們盡量克服忐忑,盡可能增加自信,這樣外界能恐嚇我們的空間就越來越少,在我們尊重別人的同時,別人主動適應我們也會變得越來越認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