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爐冒出的黑煙、河流上漂浮的油污,空氣中散發的嗆人味道頻頻發出警示:節能減排、淘汰落後,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如果不抓節能減排,我們連生存的資格都沒有!”廣西柳州鋼鐵集團董事長陳永南說,近年來,柳鋼在投入100多億元抓工業發展的同時,又投入30多億元抓環境治理。
2009年,柳鋼集團鋼和鐵的產量均達800萬噸,而污染排放量不增反降,除塵回收的粉塵90.8萬噸,僅這部分資源的回收利用效益就達5.45億元。
同樣是出於對經濟轉型升級的迫切期待,“十一五”規劃《綱要》首次將單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確定為約束性目標。“不摒棄粗放的發展方式,就不可能看到未來的希望。”華南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陳帆說。
為實現這一目標,國家堅決向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消耗型企業說不,向粗放的發展方式說不。同時,國家科技計劃累計安排節能減排研發項目經費超過100億元。“十一五”的前四年,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了15.61%,分別淘汰煉鐵、煉鋼、焦炭和水泥等落後產能2110萬噸、1640萬噸、1809萬噸和7416萬噸。
“‘十一五’節能減排的重點在工業,難點也在工業。現在離最後期限僅剩下不到三個月時間,任務重、壓力大。值得肯定的是,單位GDP能耗已呈下降趨勢,降幅也有所提高。”李毅中曾多次表示,節能減排是一項硬任務,主要指標必須也一定能按期完成。
搶佔未來發展的戰略制高點
高耗能、高污染的弊病是顯而易見的,而創新能力不足,核心技術和標準話語權缺失,則是隱藏於中國經濟列車的重大隱患。
“西方發達國家提出‘再工業化’、‘低碳經濟’、‘智慧地球’等發展戰略,重新重視實體經濟,在新能源、節能環保、信息網絡等領域搶佔國際產業科技發展制高點,對我國相關產業帶來影響和衝擊。”李毅中說。
面對國內外複雜多變的經濟環境,中國經濟只有向自主創新要動力,向結構調整要活力,堅定不移走內涵為主的發展道路,才能實現工業由大變強。特別是在搶佔戰略新興產業制高點上,中國早已開始規劃,從我國現實國情出發,加快推進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網絡、高端裝備製造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央財政為此已安排專項資金上千億元。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一鳴表示,經過長期的積累,中國已經到了用科技創新引領和支撐產業發展的階段,要想提升產業附加值,必須立足自主創新,以技術改造促進工業轉型升級和發展方式轉變。
“十一五”期間,在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的創新戰略下,國家對科技創新的投入逐年增加,支持領域從科研院所擴大到創新型企業,使得我國企業的創新能力和技術儲備能力穩步增強,企業在技術創新體系中的地位愈來愈重要。
2010年電子百強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合計達611億元,其中研發投入額最高的深圳華為達到174億元,佔其營業收入的比例超過10%。在2009年的全球PTC(專利合作條約)申請量排名中,華為以1847件位居第二,中興申請量增量排名全球第一。
國產新支線飛機首次翱翔藍天,特高壓輸變電設備、百萬噸乙烯成套裝備等重大技術裝備實現自主製造,高檔數控機床、“核高基”等關鍵領域取得新的突破,我國主導的“新一代寬帶無線移動通信網(TD)”有望成為第四代移動通信(4G)國際標準……中國經濟在新的起點上,在轉型升級和核心競爭力上邁出堅定步伐。(來源:光明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