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0月19日電/加拿大《加中時報》近日對華人參政看法評論文章,文中指出,安省市選將於10月25日揭曉,從目前大多倫多地區華人參選的情況而言,共有41位華裔候選人角逐參選,基本上維持常態。而華人的投票率,一向被視為觀察華人參政的重要指標,這次能否一改常態,出現踴躍投票之盛況?
文章摘編如下:
這次市選中,華人社區積極尋求表現,除了華文傳媒、華人社團的宣傳之外,越來越多的華人參與助選拉票活動。此一擴大參與的心態,值得肯定,然而在提升華人投票率方面,有些做法及思維,則需要更細致一些。例如,有人建議以“傳銷”方式,建立一個高效運作的催票網絡,但這種建議能達到的效果值得商榷。因為這種“催票”方式與主流社區的“催票”,概念完全不同。如市長候選人福特很早就運用網絡形式自我宣傳及與選民互動,史振民也不斷以電郵方式向市民尋求支持,但華人的“催票”是大眾層面最基本的催促投票,這種形同“大串聯”的方式,可以適合於一些如反歧視等華人群眾運動之中,但在常規性的政選中效果未必彰顯。
因為,政選投票是政治自覺的一種表現,並不太受制於外在的推動力,不能感受到切身利害者常未必有投票熱情。而要提升政治自覺就必須在社區平日活動中創造出這種氛圍,令更多華人感受到政治的影響力與參與感。呼籲華人出外投票的團體,應將更多資源投入非選舉期的政治宣傳活動之中,包括加強華人與民意代表的互動,組織常規性的義工隊伍,與民意代表合力解決社區內最關注的問題等。
再從華人投票的趨勢分析,由於華人人口日益增多,來源地廣泛,政治取向已經呈現多元化的狀況,任何一個地區都難以出現整體華人支持某一特定候選人的情況。
另外在政選時,華社還有一個奇特的現象,一些善於游走於政界的所謂華社聞人,平日大多借著政客之光抬高自己身價,從未腳踏實地為社區做過奉獻,在政選時反而卻成為華社代表,帶領著候選人在社區內四處拉票,結果自然是幫了候選人的倒忙,可是那些不知底細的候選人卻被蒙在鼓里。這也是造成華人冷淡選務的一個負面原因,將選舉視為那些政客或愛出風頭者的舞台,與小民無關。
無論是參選或是參政,最終還是需要堅實的社會基礎及奉獻精神,這從現任華人議員的情況就清晰可見,從國會議員鄒至蕙,省議員陳國治,到市議員李振光、陳志輝等,他們都有長期根植社區,服務大眾的基礎,甚至是做默默無聞的幕後工作,最終才能得到市民的認同。一個毫無社會服務基礎,從未耳聞過的人參選,除了自我宣傳之外,可能就只剩下過度自大症,污辱了選民的智慧。
華人參政議政的歷史很短淺,未來之路很長遠,提升華人政治自覺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需要平日積累社會基礎,如猶太裔、意大意裔社區經過數十年的政治培植,才有今日在北美的政治影響力。不必急於一場選戰的“催票”,提升華人政治自覺的戰場就在於平凡的每一天,每一個社區角落,在於你我真正對政治的感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