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發生後,為挽救本國經濟,各國推出寬鬆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國際社會打了一場聯合救市的漂亮仗。基於同樣邏輯,金融危機後,為了推動本國經濟復甦,各國也繼續紛紛推出各種形式的貨幣寬鬆政策。
美國主權債務激增,需要削減財政赤字;失業率居高不下,需要提供更多工作崗位;而且還要應對因經濟前景黯淡而導致的美元回流機制受損和流動性陷阱而導致的通縮。為了解決這些棘手問題,美國提出“出口倍增計劃”。為了支持這個計劃,美聯儲一直執行很低利率的貨幣政策。加上此時美國會中期選舉臨近,由選舉機器驅動的國會議員開始動員國際國內力量,施壓中國人民幣匯率升值,為其利用廉價印鈔機一攬子解決財政赤字問題和通縮問題創造機會。
在應對金融危機中,歐盟同樣也執行了大規模的寬鬆貨幣政策和積極財政政策。受主權債務危機的影響,大多數歐盟國家匯率出現走低行情。在中國經濟發展拉動下,日本經濟則保持了較好復甦勢頭,匯率基本穩定。新興經濟體經濟借助勞動力成本優勢和資源優勢保持了較好增長,匯率基本穩定。
8月底,對美國經濟“二次探底”的擔憂出現,美聯儲開始討論進一步放寬貨幣政策的可能性。市場預期馬上對此作出反應,美元迅速進入持續貶值過程,6個星期內美元已對一籃子貨幣貶值7%;而世界其他貨幣匯率則相繼進入上升通道,引發國際金融市場大動蕩。
首先,由於套利美元回流日本,美元對日元匯率一度跌至15年來新低。僅9月份,日本央行就向市場拋售了250億美元的日元,干預匯市,壓低日元匯率。迫於出口壓力,日本強硬指責韓國和中國在匯率方面沒有“採取負責任的行動”。其理由就是中國第三季度新增外匯儲備達到創紀錄的1940億美元,其中近半數來自在此間的貿易順差。對韓國的理由是,自2008年雷曼兄弟倒閉以來,韓元兌美元匯率下跌了1.2%,兌日元匯率下跌了23%。其次,美元對澳元跌至1983年以來的最低水平。這將造成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攀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