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香港十年爛片的價值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10-23 06:57:32  


  中評社北京10月23日電/香港電影已然是香港現實生活的一面不說謊的鏡子,世間百態均以坦然或羞澀的姿態融於一眾好或爛,或不好不爛的電影里。

  撰稿.鄭越文

  香港電影曾經確是一個神話。槍林彈雨下屹立不倒的小馬哥,腳底三顆痣、摟著朱茵懺悔告白的至尊寶……這些角色個個如雷貫耳,而風塵僕僕的書生寧采臣伴隨著“人生路美夢似路長”的歌聲拂袖擦汗、無知無畏趕路的場景,更是一代人(甚至兩代人)共同的記憶和理想的投射。彼時的港片無論在數量、票房、工業化程度等各個方面均居世界前列,更難能可貴的是,在藝術性方面也自成一家。但是,略微了解港片的人都知道,90年代後期,尤其是香港回歸之後,港片變得越來越沒看頭,而CEPA之後的那些“合拍片”更是不倫不類,迷失了方向。湯禎兆的《香港電影血與骨》談的就是這個時期(大致是1997到2006十年間)的港片。

  這十年,無甚好片,但湯禎兆仍舊將港片看得很重,或者說是帶著一個港人對香港以及電影的深切情感投入到閱片中。在他看來,香港電影所構建的文本世界和香港現實世界是銜接的、交融的,相互印證、難分彼此的。香港電影已然是香港現實生活的一面不說謊的鏡子,世間百態均以坦然或羞澀的姿態融於一眾好或爛,或不好不爛的電影里。香港政治、經濟狀況的變化導致了社會、生活、文化方面的變化,一切也都反映在了香港電影導演的意識中。從這個角度來說,香港十年爛片史並非什麼也不是。因此,對影片的社會解讀和文化批評也就占據了本書的大部分篇幅。湯禎兆認為,紅極一時的《麥兜菠蘿油王子》最核心的本土性特征,正是對香港身份的開放性思考,某種意義上,也正因為這種思考的“合時宜”才造就了影片的成功。同樣,作為社會組成一部分的電影體系自身之現狀也能通過電影得到解讀和剖析,譬如,作者就認為“2006年的港產片……曲折地呈現出一整體上的共通主題追求:那就是對精神家園的探索思考”,不謀而合的主題訴求恰巧反映出“創作人仍未能找出新變方向,所以竭力去反省我們究竟走過什麼路徑,才可以明白眼下為何要面對如此困窘的田地”。而當我們讀到“張國榮已被封聖,而過去依存在他身上的陰影價值,已不容於今天的主流意識,何況大家都樂於成為共謀”時,心中的感喟仿佛無處訴說。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