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29日電/2010年10月,在汶川地震災區重建“三年任務兩年基本完成”的節點上,記者再次前往地震極重災區汶川走訪。
新華網報道,隨著廣東省援建項目的全面完成並移交,由地震造成的滿目瘡痍早已不見,由地震留下的悲壯蒼涼也漸漸淡出了災區百姓的生活,取而代之的,是一條條寬闊平坦的道路、一排排潔淨漂亮的建築和一片片綠意盎然的鄉鎮園區。新的醫院、新的學校、新的住房、新的廣場……一切都是嶄新的。
汶川特大地震過後,廣東省承擔起對口支援汶川恢復重建任務。記者了解到,至2010年9月底,經過兩年多的艱苦奮戰,由廣東省投資82億元援建的702個項目全面竣工。至此,震中汶川的援建項目實現了“100%竣工、100%搬出過渡房、100%遷入新居”。通過對口援建,汶川實現了脫胎換骨的奇跡巨變,實現了“家家有房住、戶戶有就業、人人有保障、設施有提高、經濟有發展、生態有改善”的重建目標。
由廣東省援建的各住房項目,其建築風格均根據汶川各鄉鎮村不同民族特色和文化背景建成。羌式、藏式和川西建築風格各自成風又相互交映。援建還將農房重建和旅遊產業發展結合起來,打造出了三江鄉“水鄉藏寨”、水磨鎮“禪壽老街”、耿達鄉“潮州新村”等宜居宜商的民居,為農戶發展“農家樂”、“步行街”等第三產業創造必要的條件。
同時,學校、醫院、道路、文體等城鄉基礎設施建設也全部保質保量的建設完畢,援建為汶川人民創造了新的生活標準。
廣東還將防災減災納入援建範圍,安排了援建資金5.42億元,集中用於避災廣場、河堤等防災避災設施建設。汶川的新學校、新醫院、新體育場館等均按照“8級抗震、9度設防”的標準建設。如映秀鎮中心衛生院便採用了框架-剪力墻結構形式,同時採用基礎隔震技術確保其抗震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