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年貨幣政策取向料由“適度寬鬆”轉向“穩健”。 |
中評社香港11月3日電/自7月以來,內地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連續3個月超過3%的通脹警戒線。專家分析指,在近年內地“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下,貨幣發行量大大超過經濟增長需求,到今年第三季度末超發貨幣將近43萬億元,貨幣“洪水”已成為內地通脹風險和預期持續高漲的根源之一。有學者稱,中國央行應繼續緊縮貨幣以應對可能出現的通脹資產泡沫,明年貨幣政策取向料由“適度寬鬆”轉向“穩健”。中國央行也表示,要引導貨幣條件逐步從反危機狀態向常態水平回歸。
內地最新經濟數據顯示通脹壓力正與日俱增。9月中國CPI同比上漲3.6%,創23個月新高,當月食品價格同比漲幅高達8%。市場預計,10月份CPI同比漲幅可能達到或超過4%。此外,宏觀經濟先行指標10月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54.7%,連續3個月環比回升,消除了市場對經濟探底的擔心。但10月購進價格指數為69.9%,環比上升4.6個百分點,創下半年以來新高,增大了通脹壓力的預期。
輸入性通脹壓力同增
與此同時,美日等國家繼續採用寬鬆的貨幣政策刺激經濟復甦,亦令中國所面臨的輸入性通脹的困擾加重。美聯儲近日繼續討論進一步的寬鬆政策;日本銀行10月28日宣佈將銀行間無擔保隔夜拆借利率繼續維持在零至0.1%的水平,並將以固定利率、資金供給擔保等形式為市場提供30萬億日圓流動性。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首席經濟學家祝寶良向香港文匯報表示,充足的流動性會推高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作為原材料進口大國,中國難以獨善其身,輸入性通脹壓力驟增。商務部部長陳德銘此前在108屆廣交會上也表示,美元發行不受控制及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給中國帶來輸入性通脹衝擊。
貨幣量30年增7百倍
至於引發通貨膨脹的原因,經濟學家普遍的觀點是,通貨膨脹是一種貨幣現象,貨幣超發加劇通脹壓力。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吳曉靈在接受記者訪問時坦言:“過去相當一段時間,央行存在貨幣超發的問題,特別是2009年,為了應對金融危機採用了‘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中國經濟週刊》引述數據稱,內地廣義貨幣供應量(M2)與GDP之間的比例越來越大。到2009年底,中國GDP為33.54萬億元,是1978年3645.2億元GDP規模的92倍。但同期M2從1978年的859.45億元增長到2009年底的60.62萬億元,為705倍。截至今年9月末,M2餘額已達69.64萬億元,按照國家統計局發佈的前三季度GDP達26.866萬億元計算,超發貨幣將近42.774萬億元。
經濟學家謝國忠認為,包括綠豆、薑、蒜、辣椒在內的農副產品輪番上漲都是央行貨幣超發的結果,“多餘的錢在市場中亂竄,多年累計起來的過量貨幣已經給中國經濟實體帶來了巨大的通脹風險。”
專家料明年收緊財策
央行昨日發佈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指出當前價格走勢的不確定性較大,仍需加強通脹預期管理,尤其是全球流動性和貨幣條件仍將寬鬆的強烈預期下,大量資金可能向增長較快的新興經濟體流入,這種潛在的通脹壓力須高度關注。此外,中國還存在結構性的價格上行壓力。報告表示,未來將繼續實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在保持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的同時,前瞻、靈活地調整政策重點、力度和節奏,引導貨幣條件逐步從反危機狀態向常態水平回歸。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專家李健向香港文匯報指出,今年央行制定的信貸投放目標為7.5萬億,M2增速始終保持在18%以上,貨幣政策仍屬“寬鬆”,而非“適度寬鬆”。從第四季度開始,央行應對寬鬆的貨幣政策進行微調,轉向執行真正的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適度收緊銀根。 |